clq
饮水思源 - 精华区文章阅读
发信人: rickhunter (everything), 信区: history
标 题: 第三节 海澄战役
发信站: 饮水思源 (2003年07月03日22:58:52 星期四), 站内信件
围攻漳州失利后,郑成功命部将镇守海澄,自己在1653年(顺治十年,永历七年)回到厦
门②。定西侯张名振建议,乘金砺所统南下清军主力集中于福建,浙江、江苏兵力单薄的
机会,由他带领原鲁监国舟师北上直入长江,“捣其心腹”,使清方处于进退失据的困境
。郑成功同意了这一建议,可能提供了一些船只、粮食和装备,这年秋天张名振、张煌言
等带领水师北上江浙。
四月,金砺调集水陆官兵,准备进攻海澄县和中左所(厦门)。郑成功为了保卫漳州府沿
海基地海澄,先派左军辅明侯林察、左军闽安侯周瑞、后军周鹤芝、前镇阮骏、援剿前镇
黄大振等统率官兵乘船阻截清方水师。途中遇上飓风,林察的座船漂入兴化港,被清军擒
获。二十八日,金砺指挥的清军扎营于祖山头,摆开了进攻海澄的阵势。五月初一日,郑
成功亲统大军到达海澄。他派正中军张英负责组织守城的民夫和器械,北镇陈六御领义武
营、仁武营、智武营①防守海澄县城;援剿左林胜守南门外桥头,左先锋守东门外岳庙,
护卫左镇沈明守中权关,正兵镇、奇兵镇守土城、九都城;前锋镇赫文兴、戎旗镇王秀奇
、护卫前镇陈尧策守镇远寨,前冲镇万礼守镇远寨外;前提督黄廷、中提督甘辉守关帝庙
前木栅,和镇远寨阵地相接。他自己驻于天妃宫督战。初四日,金砺调集铳炮数百号集中
火力轰击郑军阵地,郑军据守的籧篨、木栅多被击坏。第二天,后劲镇陈魁、后冲镇叶章
见被动挨打不是办法,要求主动出击;郑成功同意了他们的意见,从各镇抽选了精壮勇士
数百名由陈、叶二将率领冲锋。清军见郑兵出营,立即以密集铳炮迎击。叶章当即阵亡,
陈魁右腿负伤,被迫退回。成功命收兵固守。清军继续用铳炮轰击,镇远寨边新筑的籧篨
等防御工事被夷为平地;郑军将士失去了屏障,官兵惊惶不安。郑成功下令挖掘地窝藏身
,同时为鼓舞士气,派传宣官持“招讨大将军印”遍谕军中,说:“朝廷以此畀我,我惟
有效死勿去而已。诸将中有能率众得功者,愿以此题让。”诸将纷纷来到成功大营中请战
。中提督甘辉慷慨陈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此丹心照汗青。此番竭力以守,倘有不测
,亦死得其所!”王秀奇等齐声赞同。成功为了进一步增强将士的决心,亲自冒着密集的
铳炮登上高耸的敌台观察敌军阵势①。他判断清军在持续两日施放铳炮之后,即将发起全
面进攻。当天夜里,他派神器镇何明、洪善等把大量火药埋在两军相持的河沟边,准备好
引线,待机而发。入夜以后,清军铳炮不绝。初七日五鼓,金砺下令以空炮掩护,派绿营
兵打头阵,随后是满洲兵,填河攀栅蜂拥而来,直抵城下,箭如雨下,企图一举登城。城
上的郑军手持大斧奋勇砍杀,后续清军踩着被砍杀的尸体继续攀城,战况极为激烈。天亮
以后,郑成功望见满兵大半过河,当即下令何明等点燃引线,沿河埋设的火药同时爆发,
烟焰蔽天,刚过河的清兵大部烧死。甘辉乘机挥军扫荡,残存清军狼狈而窜。金砺见败局
已定,急忙督令士兵强迫民夫抬运火炮连夜逃回漳州。郑成功海澄战役的胜利,沉重地打
击了金砺部清军,恢复了因漳州失利造成的士气不振。这次战役,双方都是以铳炮火药作
为主战武器,在军事史上也是值得注意的。
海澄战役以后,金砺被清廷召回京师。清、郑双方再次处于相持局面。郑成功回到厦门论
功行赏,并且利用清军无力发动新的攻势的机会,决心把海澄建设成为大陆上的前进基地
。他委任中提督甘辉镇守,派工官冯澄世担任监工,征发民夫重修和加固海澄城防,把原
来的土城用石灰、砖石建成两丈多高的城墙,上面再沿外侧筑短墙一道,安置大小铳三千
余号;城外挖浚深阔的河港,形成“巨浸茫茫,外通舟楫”的要塞。城中屯积大量米谷、
军械,使扼据漳州府出海咽喉的海澄县同厦门、金门相为表里,形成一个进可以攻、退可
以守,固若金汤的军事体系。
-----------------------------------------------------------------------------
---
② 阮旻锡《海上见闻录》(定本)记郑成功于三月返回厦门,杨英《先王实录》载于二
月。
① 见《先王实录》第五十三页,但该书上文说智武营蓝衍随张名振北征,这里又说派智
武营守城,疑记载有误。看来张名振北征时率领的是鲁监国兵将,郑系将领没有参加。
① 《海上见闻录》(定本)卷一;参见《先王实录》。
--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 来源:·饮水思源 bbs.sjtu.edu.cn·[FROM: 202.120.7.16]
[返回上一页]
clq
饮水思源 - 精华区文章阅读
发信人: rickhunter (everything), 信区: history
标 题: 第四节 江西义师的抗清活动
发信站: 饮水思源 (2003年07月03日23:00:10 星期四), 站内信件
早在1645年金声桓、王得仁等部清军入据江西的时候,江西许多地方就掀起了抗清斗争。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永宁王朱由■会合阎罗总义兵收复建昌、抚州;临川(抚州)乡绅揭重
熙、傅鼎铨也召募乡兵起而响应。王得仁等率军前来扫荡,永宁王败灭,抚州失守。揭重
熙、傅鼎铨到福建朝见隆武帝。1646年五月明江西巡抚刘广胤在援救赣州的战役中被俘,
隆武朝廷任命揭重熙接任巡抚①。他曾经组织义勇进攻抚州,被清军击败,退入山区坚持
了下来。
吉水人王宠,排行第八,人称王来八,自1645年起义兵,“出入吉、赣、临、抚间,骤发
倏散,踪若风云,数百里地,敌骑阻绝,士民得安定,服明服者,皆来八力也”②。1646
年他兵败被俘,设计伪降,盛筵款待清军,用酒灌醉,夜间召集旧部全歼看守之敌,随即
换上清军器械旗帜乘船进抵新淦、峡江,清朝知县出迎,都被擒杀,连克二城。清军主力
来攻,王宠兵力不敌,战败后随机应变,在旗帜上大书“追剿王来八”,在乱军中大呼“
杀贼”,乘清军错愕之际溜之大吉。1647年十月,清江西巡按董学成檄调各府县兵围剿,
王来八战败,死于乱军之中①。
1648年金声桓、王得仁反正后,又有张自盛、潘永禧、潘自友、洪国玉、杨起龙、魏汝庆
、王三岩等人纷纷举兵反清。揭重熙以明朝旧抚的身分联络各部并同阎罗总四营头、九龙
营、福建省的宁文龙、陈德容等互通声气。金声桓建议他们向福建方面发展,借以扩大声
势,牵制清军。这年春夏之交,揭重熙率领各部义师进攻福建邵武,城内拥明势力已准备
开门接应。清方奏报:“今岁四月内,揭(重熙)、洪(国玉)、张(自盛)、曹(大镐
)等贼纠合五六万突入邵武界内,列营数十里,其锋甚炽。”②由于揭重熙的军队组织松
散,纪律不严,清福建左路总兵王之纲带领的援兵一到竟不战而溃,城中起而响应的绅民
惨遭屠戮。时人钱秉镫作《哀邵武》诗云:“豫章兵亦锐,主将亦有名(原注:领兵者为
揭中丞万年)。今春大出师,曾一近郡城。是时义声震,志在开门迎。城外忽奔北,势溃
无枝撑。可怜内附者,锋刃骈首婴。攻城既失利,攻野肆榜掠。居积既以尽,搜括罄瓶罂
。此岂主将过,或未纪律明,嗟哉乌合众,约法安能行。”③
邵武之役既以失败告终,清军谭泰、何洛会部又包围了省会南昌,江西的形势迅速逆转。
揭重熙亲赴广东肇庆请求永历帝速派救兵。他痛哭陈情道:“臣足万里不踬,愿驰内地乱
清,而李将军(指李成栋)以正兵东徂,吾蠹虫或补万一,愿得尺一之诏,奋诸敝惰。”
永历朝廷接受他的建议,授予兵部尚书、太子太保的官衔组织义师回赣,配合李成栋挽救
江西危局①。可是,李成栋却把恢复江西视为禁脔,不允许他人插手,他得知揭重熙率义
师入赣时,竟派出部将截杀,揭重熙在阎罗总兵保护下冲破拦截到达建昌、抚州一带。不
久,金声桓、李成栋先后兵败身死,揭重熙同张自盛、曹大镐、洪国玉等聚集的义兵,活
动于赣东、闽西地区。邵武之役后,义军屯于福建建宁县的楚上、楚下地方。清福建提督
杨名高会同左路总兵王之纲进剿,义军退回江西所城地方。(见顺治七年十一月陈锦揭帖
)到1650年(顺治七年,永历四年)已是“连营百里,动曰数十万”_0696_1②。这年八
月清南赣总兵胡有升向清廷报告:“如渠逆张自盛、洪国玉、揭重熙、金简臣等结连罗、
宋、阎、黄、郭诸逆,拥众十余万,出掠于广昌、新城、南丰一带,以及抚(州)属之宜
黄、崇(仁)、乐(安)等处。石城、宁都虽经恢复,而诸逆尚在,耽耽虎视,此又心腹
之患。”③揭重熙、曹大镐、张自盛、洪国玉被清政府称之为“四大寇”①。江西、福建
两省清朝驻防官军顾此失彼,应接不暇,清廷遂下令江西、福建、南赣三地抽调精兵会剿
。拥明义师声势虽盛,但多数是激于民族义愤起来反抗的绅衿百姓,缺乏作战经验和严密
的组织,难以同大股正规清军作战。1650年(顺治七年)十月初二日,洪国玉率部与福建
清兵交战于江西省新城县(今婺川县)老山岭,兵败后在南丰县境被俘②;张自盛、傅鼎
铨等带领败众转入江西广信府境江浒山镇,同揭重熙、曹大镐会合,据险设垒,安营扎寨
,备带耕牛、种籽进行屯田,作持久之计。而阎罗总的四营头、九龙营宁文龙等则活动于
福建建宁、泰宁,江西广昌、南丰一带③。1651年(顺治八年)五月在优势清军追击下,
揭重熙在黄柏村被福建清军活捉④,曹大镐①也在江西铅山县北都积被江西清军俘获②。
1651年(顺治八年)二月,阎罗总四营头部在清南赣总兵胡有升所遣副将杨遇明、刘伯禄
、贾熊兵马的追击下,转战于大庾县云山,后在广东保昌县境林溪被击败,提调总统四营
头的明五军都督罗荣被俘,闰二月在赣州遇害。清政府兴奋不已,宣称“得此渠魁,胜杀
数十万名”③。1652年(顺治九年)正月,张自盛率众万余人屯驻于江西大觉岩(地近福
建光泽县)。五月十八日,江西清军攻破该寨;张自盛率领残部一千多人逃往十三都小源
,二十九日清军追至小源,张自盛战败被俘①。揭重熙、曹大镐、洪国玉、张自盛先后为
清政府杀害。
清军的三省会剿,到处烧杀抢掠,给江西百姓造成了极大的灾难。时人张岱以亲身见闻记
载道:“癸巳(1653,顺治十年)八月,余上三衢,入广信,所过州县,一城之中,但茅
屋数间,余皆蓬蒿荆棘,见之堕泪。讯问遗老,具言兵燹之后,反覆再三。江西士大夫,
响应金、王,株连殆尽,言之可悯。及至信州,见立砦死守者尚有数十余处,而乡村百姓
强半戴发,缙绅先生间有存者,皆隐匿山林,不见当道,文士有知名者不出应试。鼎革已
十载,雒邑顽民,犹有故主之思,舍此以往,天下所无也。总之,千古节义,多出江西庐
陵、广信。”②温睿临也说:金声桓遗党张自盛、洪国玉、曹大镐、李安民“四营既破,
所俘献者多有文秀严毅,顾盼伟然,至死不自言姓氏者”③。
-----------------------------------------------------------------------------
---
① 温睿临《南疆逸史》卷十六《揭重熙传》。按,“逸史”原文说:“刘广胤督兵援赣
州,殁于阵”,略误。刘广胤被俘后不久逃出,改名刘远生,任职于永历朝廷。
② 《南疆逸史》卷三十七《王宠传》。
① 王来八在1647年十月二十四日于江西乐安县高坚地方被金声桓部下副将刘一鹏部擒杀
,见顺治四年十一月十六日江西巡抚章于天揭帖,《明清史料》丙编,第七本,第六四一
页。
② 顺治七年十一月浙江福建总督陈锦“为飞报荡剿流孽出境大获全胜”事揭帖,见《郑
成功档案史料选辑》第二十四页。
③ 钱秉镫《藏山阁诗存》卷八《生还集》戊子上。揭重熙字万年。
① 张岱《石匮书后集》卷四十六《揭重熙传》。
② 顺治八年六月江南江西总督马国柱揭帖,见《明清档案》第十三册,A13—36号。
③ 胡有升《镇虔奏疏》,卷下,顺治七年八月十七日题本。
① 顺治九年六月十二日福建左路总兵王之纲“为塘报擒渠大捷以结钦案事”揭帖,见《
明清档案》第十四册,A14—128号;同件又见《明清史料》丁编,第一本,第六十一—六
十二页。按,王之纲揭帖中称揭重熙为阁部、曹大镐为总督、张自盛平江伯、洪国玉宁洪
伯。
② 顺治七年十一月浙江福建总督陈锦“为飞报荡剿流孽出境大获全胜”事揭帖,见《郑
成功档案史料选辑》第二十三页;参见顺治十年十二月浙江福建总督刘清泰揭帖,《明清
史料》甲编,第四本,第三二二页。洪国玉原为王得仁部下参将,见顺治四年十一月初一
日江西巡抚章于天揭帖,《清代农民战争史资料选编》第一册下,第二七七—二七八页。
③ 顺治八年六月江南江西总督马国柱揭帖,见《明清档案》第十三册,A13—36号。
④ 见上引顺治九年六月十二日福建左路总兵王之纲揭帖。《南疆逸史》卷十六《揭重熙
传》记其遇害时间在同年十一月。
① 曹大镐,贵池县人,原为方国安部将,1647年(顺治四年,永历元年)七月,参加王
祁领导的建宁战役,鼓勇先登,克城后善守,清兵“攻围数月辄不利去”;不久,同王祁
不和,率部入建宁山区。1648年揭重熙入闽,大镐率师来会,“声颇振”,见查继佐《鲁
春秋》,该书记揭、曹会师在己丑(1649)二月,有误。
② 曹大镐《化碧录》载永历五年(顺治八年)七月二十八日狱中《上父日赞公书》谈到
自己被俘情况云:“岂知数厄,浅视胡氛,单骑出闽,薄庆生辰,狡胡叵测,潜匿山林。
四月念一,被执黄村。……三十之日,解至章门。”可知他被俘在顺治八年四月二十一日
,是月底解至南昌。至于曹大镐的官爵,上引清档称之伪总督;温睿临《南疆逸史》卷十
六《揭重熙传》云曹大镐为“威武侯”;同书卷三十七《陈赉典传》又写作“武威侯”;
实际上是定南侯。曹大镐被俘后写的《初请死书》署官衔为“钦命恢剿浙直江闽总督节制
三十六营文武、稽核将吏功过、联络各路官义兵马、赐蟒玉尚方剑兼理粮饷便宜行事兼兵
部尚书、挂平海大将军印总兵官中军都督府、少保兼太子太保、定南侯曹大镐”,其他遗
书都写作“定南侯”。上述官爵显然是永历朝廷所封。此外,《南疆逸史》《揭重熙传》
中说张自盛是“平西伯”,恐为“平江伯”之误。
③ 胡有升《镇虔奏疏》卷下,顺治八年四月初八日“题报三路捣擒灭党大捷疏”。
① 顺治十年三月二十二日福建巡抚张学圣“为遵旨会剿擒获巨憝”等事揭帖,见《明清
档案》,第十六册, A16—145号。又见顺治九年六月十二日福建左路总兵王之纲塘报,
《明清史料》丁编第一本,第六十一—六十二页。按,《南疆逸史》卷十六《揭重熙传》
云:“庚寅(1650)冬,自盛战邵武,兵败死之”,时间有误。据上引顺治十年三月二十
二日福建巡抚张学圣揭帖张自盛与“伪道蔡之麟、陈英南、陈杞、伪军师龚继荣”等七人
在顺治九年十二月初七日于邵武府被处斩。
② 张岱《石匮书后集》卷四十六。
③ 温睿临《南疆逸史》卷三十九《画网巾先生传》。
--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 来源:·饮水思源 bbs.sjtu.edu.cn·[FROM: 202.120.7.16]
[返回上一页]
clq
饮水思源 - 精华区文章阅读
发信人: rickhunter (everything), 信区: history
标 题: 第二十三章 孙可望部署的湘、桂、川全面反攻
发信站: 饮水思源 (2003年07月03日23:00:40 星期四), 站内信件
第一节 孙可望、李定国收复湖南战役
从顺治七年底到顺治八年初,孙可望基本上完成了对永历朝廷残存武装的收编工作。南明
政权及其军队实际上已经形成以原大西军为主的抗清实体。在这以后,永历皇帝只是作为
用以号召远近的一面抗清旗帜,复明恢汉运动的领导权却掌握在孙可望等原大西军领导人
手中。由于孙可望等人已经遵用永历正朔,在他们指挥下的军队又包括了一些原南明参与
“会盟”的各种武装,在下面的叙述中不再使用大西军一词,一律改称明军。但是,必须
指出,正是由于原大西军的联明抗清,才使业已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永历朝廷增添了活
力,汉族和西南少数民族在反对满洲贵族推行的民族征服、压迫政策的斗争中大展雄风,
南明历史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
孙可望在接管了贵州全省后,军事部署是由他自己和李定国东攻湖广,刘文秀等进军四川
。
1651年(顺治八年,永历五年)四月,孙可望派冯双礼等率领马兵一万余名、步兵数万、
战象十余只,大举由黔入
湘:一路由铜仁、麻阳,一路由平溪、便水,一路由大小梭罗,合攻沅州(今湖南芷江)
。清沅州守军三营合计只有三千士卒,退入城中,被“围如铁桶”①。四月十五日,冯双
礼命令明军奋勇攻城,当天就占领了沅州,活捉清将郑一统、知州柴宫桂②。冯双礼等攻
克沅州后,移兵上攻辰州(府治在沅陵),因清朝辰常总兵徐勇防守甚严,未能得手。清
廷委任的挂剿抚湖南将军印续顺公沈永忠领兵二万,竭力支撑,双方在一段时间里呈胶持
状态。到1652年(顺治九年,永历六年)四月,李定国率部由贵州进入湖南,会合冯双礼
部于五月中旬进攻靖州。清续顺公沈永忠派总兵张国柱领兵八千名往援,在靖州陷入明军
重围。经过短暂的交战,清军大败,损失官兵五千一百六十三名(其中满洲兵一百零三名
)、战马八百零九匹,几乎全军覆没,张国柱率残部于二十二日“踉跄奔回”③。明军趁
胜攻克靖州、武冈州④。
沈永忠在李定国、冯双礼等部明军的凌厉攻势下,难以招架,派使者前往广西桂林请求定
南王孔有德火速派兵来援。孔有德因部下兵马分驻广西各地,又同沈永忠有嫌隙,接到告
急信后说:“我旧年借支衡、永钱粮,沈公出疏参我。今日地方有事,向我告援,我三镇
分驻各府,如何借发?设警逼我境,自有区处”①,拒绝出兵相救。
沈永忠求援无望,被迫带着麾下清军自宝庆北遁②,六月初二日退至省会长沙,仍然立脚
不住,在湘潭接到清廷“不可浪战,移师保守”的密旨,就在八月初六日放弃长沙,一直
逃到岳州③。清朝在湖南设置的许多道、府、州、县官也随军狼狈北窜,其中有分巡上湖
南道张兆罴、分巡下湖南道郭万象、宝庆知府冯桓、永州知府李策鼎、衡州府署印同知赵
廷标、长沙知府张弘猷、郴州知州杨士英、道州知州张学仁、茶陵知州萧汉英、署武冈州
事赵继登,以及新化、城步、新宁、零陵、祁阳、东安、宁远、永明、江华、衡阳、衡山
、常宁、安仁、宜章、桂阳、攸县、长沙、善化、宁乡、益阳、湘乡、桃源、邵阳、浏阳
、酃县知县和署印官共三十五名。这样,除岳州、常德尚在清军控制下以外,只剩下徐勇
一镇孤零零地据守辰州(府治在沅陵)负隅顽抗①。后来,清兵科都给事中魏裔介劾奏“
续顺公沈永忠身为大帅,手握重兵,当孙逆攻围辰、永诸郡,一筹莫展,望风宵遁。乞亟
赐罢斥,免误封疆”②。由此可见,原大西军联明抗清后,初试锋芒就旗开得胜,收复了
湖南大部分州县。
-----------------------------------------------------------------------------
---
① 清湖广总督祖泽远“为飞报紧急贼情事”揭帖,见《明清档案》第十七册,A17—148
号。
② 顺治八年五月清偏沅巡抚金廷献“为飞报贼情事”揭帖,见《明清档案》第十三册,
A13—26号;同书A13—28号金廷献揭帖中说攻克沅州的明军是“伪秦王下洪将军(当为冯
将军之讹)、陈将军等贼,从贵州抄铜仁小路由细米溪、五朗溪一路而来”;又见清续顺
公沈永忠题本,收入《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六辑,第一七○—一七一页。
③ 《明清史料》丙编,第九本,第八二八页,吏部尚书朱马喇等题本。
④ 顺治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兵部尚书噶达洪等题本中说:冯双礼“探知辰州有备,即
合伪西府于五月内连破靖、武二州。”见《明清档案》第二十一册,A21—60号。据顺治
十年五月湖广四川总督祖泽远揭帖,“查得靖州之失,顺治九年五月十八日事也”。其中
并说到清靖州知州沈一恒被明军处死。见《明清史料》甲编,第四本,第三○六页。
① 瞿昌文《粤行纪事》卷三。
② 康熙二十四年《宝庆府志》卷二十一《武备志·兵纪》云:顺治九年“六月,府城复
陷,续顺公还。”
③ 《明清档案》第二十五册,A25—15号,经略大学士洪承畴“为王师已入湖南,城池指
日恢复,仰祈早定功罪以肃法纪,以励后效事”奏疏。
① 前引《明清档案》第二十一册,A21—60号,兵部尚书噶达洪等题本说:李定国、冯
双礼“六月内复下衡(州)、永(州)、宝(庆)、长(沙)四府,湖南一带仅存辰(州
)、常(德)二郡而已。”
② 《清世祖实录》卷八十二。
--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 来源:·饮水思源 bbs.sjtu.edu.cn·[FROM: 202.120.7.16]
[返回上一页]
clq
饮水思源 - 精华区文章阅读
发信人: rickhunter (everything), 信区: history
标 题: 第二节 李定国桂林大捷
发信站: 饮水思源 (2003年07月03日23:01:36 星期四), 站内信件
李定国挥军入湘,收复大批州县的时候,清湖南文武官员已在续顺公沈永忠率领下逃往岳
州。清定南王孔有德部与湖广清军相距甚远,后方已形成严重的威胁。然而,孔有德自视
甚高,除了在五月二十七日派部将孙龙、李养性防守全州以外,并没有把分镇南宁、柳州
、梧州等地的驻军抽回,继续分兵把口,一心做他的广西王。当时奉使广西的著名文人施
闰章描写他在桂林拜谒定南王的情况:孔有德“具言其生平及粤西用兵曲折”,“王顾盼
叱咤自豪,言出皆诺,无能后”③,骄横之状,跃然纸上。
六月间,李定国率领精锐兵马由武冈、新宁直攻全州,二十八日歼灭全州清军,守将孙龙
、李养性被击毙①。孔有德闻报大惊,第二天亲自带领桂林留守军队前往兴安县严关,企
图扼险拒守,被定国军击败,“浮尸蔽江下”②;当日傍晚狼狈奔回桂林,下令紧闭城门
。六月三十日午后,明军进抵桂林城郊。孔有德见定国军威甚壮,知道仅凭身边有限兵力
难以守住桂林,于七月初二日飞檄镇守南宁的提督线国安、镇守梧州一带的左翼总兵马雄
、镇守柳州一带的右翼总兵全节放弃地方,领兵回援省会。同一天,李定国大军即将桂林
包围得水泄不通。明朝降将王允成当时正在孔有德藩下,他过去同马进忠关系良好,人称
“王、马”。马进忠随李定国参加桂林战役,在城下喊话要王允成反正。王允成不敢答应
,报告了孔有德。有德自知城中兵力单薄,必破无疑,考虑再三,对王允成说:“汝姑出
应之,观彼何所云以报我。”王允成即登上城头,同马进忠接洽归顺事宜。据王允成后来
说,孔有德实际上有投降的企图,因受部将挟制错过了时机③。初四日中午,明军攻破武
胜门,一拥而进,清军抵敌不住,孔有德怅然失色,悲叹道:“已矣!”在王府(即明靖
江王府)内自杀,死前命随从将其所居后殿以及掠得的珍宝付之一炬①。其妻白氏自缢前
把儿子孔庭训托付给侍卫白云龙,嘱咐道:“苟得免,度为沙弥。勿效乃父作贼一生,下
场有今日耳。”②孔庭训被明军查获,几年后由李定国下令处斩③;他的妹妹孔四贞乘乱
逃出。桂林城里的明朝降臣原庆国公陈邦傅、其子文水伯陈曾禹、清广西巡按王荃可、署
布政使张星光都被活捉④。接着,明军南下平乐,杀清府江道周令绪,擒平乐知府尹明廷
等⑤;收复柳州,俘清右江道金汉蕙⑥。在一段时间里,李定国亲自坐镇桂林,派出军队
收复广西各府县,他委任总兵徐天佑为广西巡抚①,并且设置了“布、按、有司”各官②
。
八月初二日,李定国派人把“伪庆国公陈邦傅父子二人”和清广西巡按王荃可、署布政使
张星光解赴贵阳。九月初二日,秦王孙可望下令把陈邦傅父子押赴市曹剥皮,王荃可、张
星光处斩③。然后将剥皮揎草的陈邦傅尸体送往安龙等地示众,“大书于牌曰:逆犯陈邦
傅先经肆劫皇杠,摽掠宫人,罪已漏网。不思建功赎罪,辄行背主反叛。今已拿获,解赴
军前,立将邦傅父子剥皮,传示滇、黔,云云”④。这种处理方式在安龙的永历朝廷内引
发了一件流传颇广的轶事:御史李如月上疏劾奏秦王“擅杀勋爵,僭窃之奸同于莽、操,
请除国患;兼敕邦傅罪状,加以恶谥,用惩奸凶”⑤。永历帝既畏惧孙可望的专横,也觉
得李如月的奏疏是非不明,便以小臣妄言为名廷杖四十,奏疏留中不发,用意是加以保全
。不料李如月性格倔犟,偏要太岁头上动土,自己把奏疏另抄一份,封面上写“大明山东
道御史揭帖”,递交孙可望派驻安龙的总提塘张应科。孙可望得报后,立即派人到安龙请
命将李如月按处置陈邦傅例剥皮揎草。李如月临刑时大骂不屈。这件事后来被一些封建文
人大加渲染,把李如月吹捧为忠臣义士。就事情本身而言,陈邦傅在南明时位居庆国公,
跋扈殃民;降清时劫驾未成,又诱杀宣国公焦琏,是个典型的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
孙可望将他处死,无可非议。李如月把早已降清的陈邦傅仍称为“勋臣”,这不仅是昏庸
,而是同他以及南明许多官僚一直把原大顺、大西军视之为“贼”,而对降清的明朝旧官
藕断丝连的阶级偏见一脉相承。不过,孙可望命人把这样一个迂腐冥顽小官处以极刑,手
段又如此残酷,难免授人以口实。
李定国占领桂林以后,清定南王藩下提督线国安、总兵马雄、全节带领府、州、县官先后
窜往同广东接境的梧州。其中以右翼总兵全节最为狼狈,他本人于七月十六日逃到梧州,
“其兵马尽行哗散”①,左营副将何九成在途中受伤而毙;右营副将郑元勋和中军游击蔡
斌带领兵马往桂林投诚;后营副将沈邦清被击毙②。八月,李定国乘胜挥军进攻梧州,线
国安、马雄、全节不敢迎战,逃入广东乞怜于平南王尚可喜。这月十五日,明军收复梧州
,广西全省均告平定③。清朝镇守广东的平南、靖南二藩得到孔有德城陷自尽的消息,极
为恐慌,急忙命令同广西接境的“州县文武官员如贼果薄城,即便相机护印入肇(庆),
以固根本”。广东德庆州属开建县(在今封开县东北)协守副将谢继元当即率领部下弃城
逃到肇庆①。这说明广东清朝当局已成惊弓之鸟,有意放弃肇庆以西的州县。由于李定国
很快率领主力北上湖南,不仅未能乘胜进军广东,连广西的局势也远没有稳固。这年九月
间,清军重新占领梧州;十月,派官进驻开建。
李定国收复广西全省,功绩非常巨大,在南明史上堪称空前。它同1648年江西、广东反正
来归大不一样,是力歼强敌大获全胜的辉煌战果。以前广西虽曾处于永历朝廷管辖之下,
瞿式耜、陈邦傅以及忠贞营等却各自为政,不可能把广西经营成坚固的抗清基地。李定国
军以雷霆万钧之势,一举攻克桂林,使广西、广东清军闻风丧胆,本来可以先行稳定广西
,相机收取广东部分地方,扩大南明控制区。可是,孙可望得知清敬谨亲王尼堪军即将进
入湖南,竟下令调李定国部由桂入湘迎战。这一决策固然成就了李定国衡阳大捷,但从战
略上看,孙可望本应留下一部分军队牵制辰州守敌徐勇,自己同白文选、冯双礼等大将率
领主力入湘迎战尼堪。即使需要李定国出兵会战,梧州重镇也应留下足够的兵力防守。联
系到下文所述清廷戒谕尚可喜、耿继茂等切勿轻易出兵广西,可以看出孙可望在军事部署
上的失算。
十月三十日,李定国亲自统领兵马进抵衡阳①。定国主力北上后,留在广西的兵力非常单
薄,清平南王尚可喜趁机令线国安、马雄、全节挑选甲兵会同广东水师副将强世爵等从广
东封川出发,水、陆并进,于九月初五日重占梧州②,由马雄镇守该地。十一月二十八日
,徐天佑率部撤往柳州③,桂林仅有明朝宗室安西将军朱喜三留守。清军乘虚而进,十二
月二十三日在平乐击败明义宁伯龙韬、总兵廖凤部,占领该城④。次年(1653)正月十五
日清军占领阳朔,朱三喜部下只有一千多杂牌军队,抵挡不住清朝正规军。十九日,清军
重占桂林⑤,线国安、全节和新任广西巡抚陈维新盘踞该地。四月间,明将胡一青曾率军
来攻桂林,被线国安等击退⑥。七月二十一日,李定国虽曾再次进攻桂林,却未能奏捷⑦
。
-----------------------------------------------------------------------------
---
③ 施闰章《使广西记》,见《施愚山文集》。
① 顺治十年七月广西巡抚陈维新“为详查失陷缘由以凭具题事”揭帖,见《明清档案》
第十七册,A17—123号;同件又见《明清史料》甲编,第三本,第三○○页。时在桂林的
瞿昌文于《粤行纪事》中记二十七日李养性在双桥战殁,误记一日,但《虞山集》卷十下
所收文中又说:“六月二十八日,王师入粤境,尽歼李养性之众,只蹄片甲不返”,与清
方奏报相符。
② 前引施闰章《使广西记》。
③ 王夫之《永历实录》卷九《王允成传》。《明清史料》丙编,第九本,第八七四—八
七五页《定南王下死难各官情由》揭帖中也说王允成于“围城之日射箭传书于贼,登陴示
路。城破,拨贼保护其家”。
① 顺治九年七月清广东巡抚李栖凤“为飞报紧急贼情恳启发兵救援事”揭帖,见《明清
档案》第十五册,A15—35号。前引顺治十年七月广西巡抚陈维新揭帖云:“至初四日辰
时,贼从山上攀附络绎入城,定南王见城已不能守,回王府手刃宫眷数十人,亲将住室发
火,自刎被焚,骸骨化为灰烬。”
② 南沙三余氏《南明野史》卷下《永历皇帝纪》。彭而述顺治七年前曾在孔有德麾下,
一度被委任为贵州巡抚,三年后他写了《闻定南战死》诗,其中描写孔有德兵败自杀的情
况稍有不同,见《读史亭诗集》卷四。
③ 《清世祖实录》卷一二五载,清廷后来得到报告孔庭训在顺治十五年十二月十六日被
李定国处死。参见《明清史料》甲编,第五本,第四八一页,顺治十六年十二月十八日定
南王女孔四贞揭帖。按,孔庭训在诸书中常写作“孔廷训”、“孔定训”,当以其妹孔四
贞奏疏为准。
④ 顺治十年七月广西巡抚陈维新“为查明大巡殉难根因以凭具题事”揭帖,见《明清档
案》第十七册,A17—122号;同件又见《明清史料》甲编,第四本,第三○一页。按,清
广西巡抚王一品在三月间告归,得免。
⑤ 嘉庆十年《平乐府志》卷十八《宦绩》。
⑥ 谈迁《北游录》纪闻下《金汉蕙》条。该书又云,金汉蕙在十一月二十四日被杀于衡
州城外。
① 雷亮功《桂林田海记》。顺治九年七月广西左翼总兵马雄禀帖中也说“贼已定徐总兵
提兵坐镇”。
② 《虞山集》卷十下。
③ 前引顺治十年七月广西巡抚陈维新揭帖。
④ 南沙三余氏《南明野史》卷下。
⑤ 这件事在南明史籍中记载甚多,但据当时正在安龙永历朝廷中任职的汪蛟所述有出入
。汪氏言,李如月请“加恶谥,可望不察,以请谥为恤典,与已忤。请以诛邦傅法诛之”
。未言及李如月劾奏孙可望事,见钱秉镫《藏山阁文存》卷三《汪辰初文集序》。
① 《明清史料》丙编,第九本,第八一三页,广西左翼总兵马雄禀帖。
② 《明清史料》丙编,第九本,第八七四页,“定南王下死难各官情由残揭帖”。
③ 同治十一年《苍梧县志》卷十八《外传纪事下·本朝》记:“九年秋八月,明兵过陷
梧州,知府沈纶不屈死,文武官东下。九月乃回。”又云:“李定国兵陷梧州,大掠数日
而去。时提镇马雄出兵堵御,屡败。文武官议以桂(林)、平(乐)皆陷,恐梧州孤城难
守,乃具舟敛老营避江中。十五日,贼奄至,我兵御之,又败,乃联舟东下,至九月杪始
回。”
① 两广总督李率泰揭帖残件(顺治十一年九月到),见《明清史料》甲编,第四本,第
三四四页。
① 陶汝鼐《自订年谱》云:“十月晦日,李定国出粤西,复衡阳。”见邓显鹤《沅湘耆
旧集》卷三十。
② 顺治九年十月初四日平南王尚可喜“为飞报大捷事”揭帖,见《清代档案史料丛编》
第六辑,第一八四页。
③ 顺治十年正月十九日平、靖二王“为解报桂林情形事”揭帖,见《清代档案史料丛编
》第六辑,第一八七页。雷亮功《桂林田海记》说,徐天佑是奉李定国之命暂退柳州,腾
空城池,诱使退入广东的清军进来,再行歼灭。徐天佑即将桂林焚毁,撤往柳州。
④ 顺治十年正月十九日平、靖南王“为飞报大捷事”揭帖,见《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
六辑,第一八八—一八九页。
⑤ 《明清史料》丙编,第九本,第八三五页《平南王残揭帖》,原件无年月,参考其他
文件可定为顺治十年正月事。
⑥ 光绪三十年《临桂县志》卷十八《前事志》引旧志。
⑦ 《明清史料》丙编,第九本,第八五五页《兵部尚书噶达洪等题本残件》。光绪《临
李定国挥军入湘,收复大批州县的时候,清湖南文武官员已在续顺公沈永忠率领下逃往岳
州。清定南王孔有德部与湖广清军相距甚远,后方已形成严重的威胁。然而,孔有德自视
甚高,除了在五月二十七日派部将孙龙、李养性防守全州以外,并没有把分镇南宁、柳州
、梧州等地的驻军抽回,继续分兵把口,一心做他的广西王。当时奉使广西的著名文人施
闰章描写他在桂林拜谒定南王的情况:孔有德“具言其生平及粤西用兵曲折”,“王顾盼
叱咤自豪,言出皆诺,无能后”③,骄横之状,跃然纸上。
六月间,李定国率领精锐兵马由武冈、新宁直攻全州,二十八日歼灭全州清军,守将孙龙
、李养性被击毙①。孔有德闻报大惊,第二天亲自带领桂林留守军队前往兴安县严关,企
图扼险拒守,被定国军击败,“浮尸蔽江下”②;当日傍晚狼狈奔回桂林,下令紧闭城门
。六月三十日午后,明军进抵桂林城郊。孔有德见定国军威甚壮,知道仅凭身边有限兵力
难以守住桂林,于七月初二日飞檄镇守南宁的提督线国安、镇守梧州一带的左翼总兵马雄
、镇守柳州一带的右翼总兵全节放弃地方,领兵回援省会。同一天,李定国大军即将桂林
包围得水泄不通。明朝降将王允成当时正在孔有德藩下,他过去同马进忠关系良好,人称
“王、马”。马进忠随李定国参加桂林战役,在城下喊话要王允成反正。王允成不敢答应
,报告了孔有德。有德自知城中兵力单薄,必破无疑,考虑再三,对王允成说:“汝姑出
应之,观彼何所云以报我。”王允成即登上城头,同马进忠接洽归顺事宜。据王允成后来
说,孔有德实际上有投降的企图,因受部将挟制错过了时机③。初四日中午,明军攻破武
胜门,一拥而进,清军抵敌不住,孔有德怅然失色,悲叹道:“已矣!”在王府(即明靖
江王府)内自杀,死前命随从将其所居后殿以及掠得的珍宝付之一炬①。其妻白氏自缢前
把儿子孔庭训托付给侍卫白云龙,嘱咐道:“苟得免,度为沙弥。勿效乃父作贼一生,下
场有今日耳。”②孔庭训被明军查获,几年后由李定国下令处斩③;他的妹妹孔四贞乘乱
逃出。桂林城里的明朝降臣原庆国公陈邦傅、其子文水伯陈曾禹、清广西巡按王荃可、署
布政使张星光都被活捉④。接着,明军南下平乐,杀清府江道周令绪,擒平乐知府尹明廷
等⑤;收复柳州,俘清右江道金汉蕙⑥。在一段时间里,李定国亲自坐镇桂林,派出军队
收复广西各府县,他委任总兵徐天佑为广西巡抚①,并且设置了“布、按、有司”各官②
。
八月初二日,李定国派人把“伪庆国公陈邦傅父子二人”和清广西巡按王荃可、署布政使
张星光解赴贵阳。九月初二日,秦王孙可望下令把陈邦傅父子押赴市曹剥皮,王荃可、张
星光处斩③。然后将剥皮揎草的陈邦傅尸体送往安龙等地示众,“大书于牌曰:逆犯陈邦
傅先经肆劫皇杠,摽掠宫人,罪已漏网。不思建功赎罪,辄行背主反叛。今已拿获,解赴
军前,立将邦傅父子剥皮,传示滇、黔,云云”④。这种处理方式在安龙的永历朝廷内引
发了一件流传颇广的轶事:御史李如月上疏劾奏秦王“擅杀勋爵,僭窃之奸同于莽、操,
请除国患;兼敕邦傅罪状,加以恶谥,用惩奸凶”⑤。永历帝既畏惧孙可望的专横,也觉
得李如月的奏疏是非不明,便以小臣妄言为名廷杖四十,奏疏留中不发,用意是加以保全
。不料李如月性格倔犟,偏要太岁头上动土,自己把奏疏另抄一份,封面上写“大明山东
道御史揭帖”,递交孙可望派驻安龙的总提塘张应科。孙可望得报后,立即派人到安龙请
命将李如月按处置陈邦傅例剥皮揎草。李如月临刑时大骂不屈。这件事后来被一些封建文
人大加渲染,把李如月吹捧为忠臣义士。就事情本身而言,陈邦傅在南明时位居庆国公,
跋扈殃民;降清时劫驾未成,又诱杀宣国公焦琏,是个典型的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
孙可望将他处死,无可非议。李如月把早已降清的陈邦傅仍称为“勋臣”,这不仅是昏庸
,而是同他以及南明许多官僚一直把原大顺、大西军视之为“贼”,而对降清的明朝旧官
藕断丝连的阶级偏见一脉相承。不过,孙可望命人把这样一个迂腐冥顽小官处以极刑,手
段又如此残酷,难免授人以口实。
李定国占领桂林以后,清定南王藩下提督线国安、总兵马雄、全节带领府、州、县官先后
窜往同广东接境的梧州。其中以右翼总兵全节最为狼狈,他本人于七月十六日逃到梧州,
“其兵马尽行哗散”①,左营副将何九成在途中受伤而毙;右营副将郑元勋和中军游击蔡
斌带领兵马往桂林投诚;后营副将沈邦清被击毙②。八月,李定国乘胜挥军进攻梧州,线
国安、马雄、全节不敢迎战,逃入广东乞怜于平南王尚可喜。这月十五日,明军收复梧州
,广西全省均告平定③。清朝镇守广东的平南、靖南二藩得到孔有德城陷自尽的消息,极
为恐慌,急忙命令同广西接境的“州县文武官员如贼果薄城,即便相机护印入肇(庆),
以固根本”。广东德庆州属开建县(在今封开县东北)协守副将谢继元当即率领部下弃城
逃到肇庆①。这说明广东清朝当局已成惊弓之鸟,有意放弃肇庆以西的州县。由于李定国
很快率领主力北上湖南,不仅未能乘胜进军广东,连广西的局势也远没有稳固。这年九月
间,清军重新占领梧州;十月,派官进驻开建。
李定国收复广西全省,功绩非常巨大,在南明史上堪称空前。它同1648年江西、广东反正
来归大不一样,是力歼强敌大获全胜的辉煌战果。以前广西虽曾处于永历朝廷管辖之下,
瞿式耜、陈邦傅以及忠贞营等却各自为政,不可能把广西经营成坚固的抗清基地。李定国
军以雷霆万钧之势,一举攻克桂林,使广西、广东清军闻风丧胆,本来可以先行稳定广西
,相机收取广东部分地方,扩大南明控制区。可是,孙可望得知清敬谨亲王尼堪军即将进
入湖南,竟下令调李定国部由桂入湘迎战。这一决策固然成就了李定国衡阳大捷,但从战
略上看,孙可望本应留下一部分军队牵制辰州守敌徐勇,自己同白文选、冯双礼等大将率
领主力入湘迎战尼堪。即使需要李定国出兵会战,梧州重镇也应留下足够的兵力防守。联
系到下文所述清廷戒谕尚可喜、耿继茂等切勿轻易出兵广西,可以看出孙可望在军事部署
上的失算。
十月三十日,李定国亲自统领兵马进抵衡阳①。定国主力北上后,留在广西的兵力非常单
薄,清平南王尚可喜趁机令线国安、马雄、全节挑选甲兵会同广东水师副将强世爵等从广
东封川出发,水、陆并进,于九月初五日重占梧州②,由马雄镇守该地。十一月二十八日
,徐天佑率部撤往柳州③,桂林仅有明朝宗室安西将军朱喜三留守。清军乘虚而进,十二
月二十三日在平乐击败明义宁伯龙韬、总兵廖凤部,占领该城④。次年(1653)正月十五
日清军占领阳朔,朱三喜部下只有一千多杂牌军队,抵挡不住清朝正规军。十九日,清军
重占桂林⑤,线国安、全节和新任广西巡抚陈维新盘踞该地。四月间,明将胡一青曾率军
来攻桂林,被线国安等击退⑥。七月二十一日,李定国虽曾再次进攻桂林,却未能奏捷⑦
。
-----------------------------------------------------------------------------
---
③ 施闰章《使广西记》,见《施愚山文集》。
① 顺治十年七月广西巡抚陈维新“为详查失陷缘由以凭具题事”揭帖,见《明清档案》
第十七册,A17—123号;同件又见《明清史料》甲编,第三本,第三○○页。时在桂林的
瞿昌文于《粤行纪事》中记二十七日李养性在双桥战殁,误记一日,但《虞山集》卷十下
所收文中又说:“六月二十八日,王师入粤境,尽歼李养性之众,只蹄片甲不返”,与清
方奏报相符。
② 前引施闰章《使广西记》。
③ 王夫之《永历实录》卷九《王允成传》。《明清史料》丙编,第九本,第八七四—八
七五页《定南王下死难各官情由》揭帖中也说王允成于“围城之日射箭传书于贼,登陴示
路。城破,拨贼保护其家”。
① 顺治九年七月清广东巡抚李栖凤“为飞报紧急贼情恳启发兵救援事”揭帖,见《明清
档案》第十五册,A15—35号。前引顺治十年七月广西巡抚陈维新揭帖云:“至初四日辰
时,贼从山上攀附络绎入城,定南王见城已不能守,回王府手刃宫眷数十人,亲将住室发
火,自刎被焚,骸骨化为灰烬。”
② 南沙三余氏《南明野史》卷下《永历皇帝纪》。彭而述顺治七年前曾在孔有德麾下,
一度被委任为贵州巡抚,三年后他写了《闻定南战死》诗,其中描写孔有德兵败自杀的情
况稍有不同,见《读史亭诗集》卷四。
③ 《清世祖实录》卷一二五载,清廷后来得到报告孔庭训在顺治十五年十二月十六日被
李定国处死。参见《明清史料》甲编,第五本,第四八一页,顺治十六年十二月十八日定
南王女孔四贞揭帖。按,孔庭训在诸书中常写作“孔廷训”、“孔定训”,当以其妹孔四
贞奏疏为准。
④ 顺治十年七月广西巡抚陈维新“为查明大巡殉难根因以凭具题事”揭帖,见《明清档
案》第十七册,A17—122号;同件又见《明清史料》甲编,第四本,第三○一页。按,清
广西巡抚王一品在三月间告归,得免。
⑤ 嘉庆十年《平乐府志》卷十八《宦绩》。
⑥ 谈迁《北游录》纪闻下《金汉蕙》条。该书又云,金汉蕙在十一月二十四日被杀于衡
州城外。
① 雷亮功《桂林田海记》。顺治九年七月广西左翼总兵马雄禀帖中也说“贼已定徐总兵
提兵坐镇”。
② 《虞山集》卷十下。
③ 前引顺治十年七月广西巡抚陈维新揭帖。
④ 南沙三余氏《南明野史》卷下。
⑤ 这件事在南明史籍中记载甚多,但据当时正在安龙永历朝廷中任职的汪蛟所述有出入
。汪氏言,李如月请“加恶谥,可望不察,以请谥为恤典,与已忤。请以诛邦傅法诛之”
。未言及李如月劾奏孙可望事,见钱秉镫《藏山阁文存》卷三《汪辰初文集序》。
① 《明清史料》丙编,第九本,第八一三页,广西左翼总兵马雄禀帖。
② 《明清史料》丙编,第九本,第八七四页,“定南王下死难各官情由残揭帖”。
③ 同治十一年《苍梧县志》卷十八《外传纪事下·本朝》记:“九年秋八月,明兵过陷
梧州,知府沈纶不屈死,文武官东下。九月乃回。”又云:“李定国兵陷梧州,大掠数日
而去。时提镇马雄出兵堵御,屡败。文武官议以桂(林)、平(乐)皆陷,恐梧州孤城难
守,乃具舟敛老营避江中。十五日,贼奄至,我兵御之,又败,乃联舟东下,至九月杪始
回。”
① 两广总督李率泰揭帖残件(顺治十一年九月到),见《明清史料》甲编,第四本,第
三四四页。
① 陶汝鼐《自订年谱》云:“十月晦日,李定国出粤西,复衡阳。”见邓显鹤《沅湘耆
旧集》卷三十。
② 顺治九年十月初四日平南王尚可喜“为飞报大捷事”揭帖,见《清代档案史料丛编》
第六辑,第一八四页。
③ 顺治十年正月十九日平、靖二王“为解报桂林情形事”揭帖,见《清代档案史料丛编
》第六辑,第一八七页。雷亮功《桂林田海记》说,徐天佑是奉李定国之命暂退柳州,腾
空城池,诱使退入广东的清军进来,再行歼灭。徐天佑即将桂林焚毁,撤往柳州。
④ 顺治十年正月十九日平、靖南王“为飞报大捷事”揭帖,见《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
六辑,第一八八—一八九页。
⑤ 《明清史料》丙编,第九本,第八三五页《平南王残揭帖》,原件无年月,参考其他
文件可定为顺治十年正月事。
⑥ 光绪三十年《临桂县志》卷十八《前事志》引旧志。
⑦ 《明清史料》丙编,第九本,第八五五页《兵部尚书噶达洪等题本残件》。光绪《临
桂县志》记李定国再攻桂林在是年八月,当以档案为准。
桂县志》记李定国再攻桂林在是年八月,当以档案为准。
--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 来源:·饮水思源 bbs.sjtu.edu.cn·[FROM: 202.120.7.16]
[返回上一页]
clq
饮水思源 - 精华区文章阅读
发信人: archer (宁古塔~美丽新世界), 信区: history
标 题: Re: 说明
发信站: 饮水思源 (2003年07月03日23:02:03 星期四), 站内信件
原文网址?我在我收藏夹里面是有的,回家换机器就不知道了..
【 在 rickhunter (everything) 的大作中提到: 】
我现在还是考虑用txt文本格式吧.
无论是用telnet贴还是www方式总免不了有乱码.
【 在 myliker (碎发,纪念毕业) 的大作中提到: 】
: good idea,I will do it some days later:)
: 【 在 rickhunter (everything) 的大作中提到: 】
: : 你看看能不能把这些文章作成一个pdf文件.
: : txt估计看起来有点吃力.
--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
不人道是最恶劣的精神负担
---蒙田
※ 来源:·饮水思源 bbs.sjtu.edu.cn·[FROM: 61.131.186.1]
[返回上一页]
clq
饮水思源 - 精华区文章阅读
发信人: rickhunter (everything), 信区: history
标 题: 第三节 李定国衡阳大捷
发信站: 饮水思源 (2003年07月03日23:03:22 星期四)
李定国等部明军连续攻克湖南大批州县的消息传到北京,顺治皇帝大为震惊。七月十八日
他派敬谨亲王尼堪为定远大将军,统八旗精兵南下①,二十日离开北京,原定计划是经湖
南进入贵州,同吴三桂、李国翰所统四川清军合攻贵阳②。孔有德兵败身死的恶耗传来,
清廷于八月初五日急令尼堪改变进军方向,先占湖南宝庆府(府治在今湖南邵阳市),然
后进军广西③。清定南、平南、靖南三藩中孔有德兵力最强,桂林失守后,定藩兵马逃入
广东,顺治帝惟恐广东有失,特发专敕告诫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切毋愤恨,
轻赴广西;倘贼犯广东,尔等宜图万全为上计”,等候定远大将军尼堪军至广西后,两潘
兵力听从尼堪指挥④。
十一月十九日,尼堪军至湘潭县;明将马进忠引部众退往宝庆。二十一日,尼堪自湘潭起
程,次日进至距离衡州府(今衡阳市)三十余里处。李定国派出部将领兵一千八百名佯抵
一阵,随即后撤。尼堪骄心自用,以为明军不堪一击,即于二十二日夜“兼程前进”,次
日天色未明到达衡州府,与李定国大军相遇①。定国见尼堪轻进寡谋,决定以计取胜,事
先埋伏重兵,命令前线将士对阵时稍一接触即装出兵力不敌的样子,主动后撤。尼堪“乘
胜”追击二十余里,陷入埋伏。定国一声令下,全军出击,杀声震天,势如潮涌;清军仓
皇失措,迅速被明军击败,主帅尼堪也在混战中当场毙命②。同时被明军击杀的还有一等
伯程尼和尼堪随身护卫多人③。定国军士割取尼堪首级献功,“东珠璀璨嵌兜鍪,千金竟
购大王头”④,全军欢声雷动。清军不敢再战,在多罗贝勒屯齐(或译作吞齐)的率领下
垂头丧气退往长沙。
李定国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指挥攻城、野战都取得了辉煌的战绩。他用兵机动灵活,英
勇果断,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才华。时人张怡根据李定国委任的桂林知县李楚章的话说,“
公用兵如神,有小诸葛之称。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所至人争归之。军中室家老弱各为一
营,皆有职事,凡士伍破衣敝絮,皆送入后营,纫织为衬甲、快鞋之用,无弃遗者”①。
陈聂恒也记载,“定国智勇冠其曹,且严纪律,民皆安之。或传定国兵当以夜至,比晓则
已过尽矣。故所至有功”②。清军统帅定南王孔有德、敬谨亲王尼堪的相继败亡,对于明
清双方都是震动朝野的大事。就其影响而言,桂林、衡阳大捷远远超过了战役本身。攻克
桂林之后,李定国趁势收复广西全省,清朝官员“号天大恸;自国家开创以来,未有如今
日之挫辱者也”③。尼堪贵为亲王,统率满洲八旗精锐出征,竟然兵败身死,更是出乎清
廷意料,连顺治皇帝也悲叹:“我朝用兵,从无此失。”④跟随尼堪出征的贝勒吞齐(即
屯齐)、巴思汉,贝子扎喀纳、穆尔佑,固山额真韩岱、伊尔德、阿喇善等高级将领后来
都受到革爵、革职等严厉处分⑤。
自从明朝末年以来,文官武将一提到清军无不谈虎色变,依附清廷的汉族官僚每遇军情紧
急往往请求朝廷派遣“真正满洲”参战,如顺治六年湖广辰常总兵徐勇在题本中说:“总
之,逆贼畏满兵,而不怯南兵,南兵如云,何如满旗一旅也。”①满洲贵族也自视为天之
骄子,所向无敌。李定国挥军转战千里,连杀清朝二王,特别是击毙了贵为亲王的满洲劲
旅主帅尼堪,打破了清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其心理上的作用不可低估。就清方而言,兵力
上的损失可能还在其次,更重要的是神情沮丧。清广西巡抚王一品因患病回京,幸免于桂
林之厄。顺治十一年他已痊愈,吏部仍推荐他复任广西巡抚,王一品如临深渊,规避不前
,行贿托人题免,发觉之后被清廷处以绞刑②。谈迁也记载,顺治十年有三个人赴吏部谒
选,探筹(即抽签决定补用何地何官缺)得广西,“悸惧却不能手”③。另一方面,忠于
明室的官绅百姓却为之精神振奋,重新燃烧起复兴的希望。人们常常引用黄宗羲的一段话
:“逮夫李定国桂林、衡州之捷,两蹶名王,天下震动,此万历以来全盛之天下所不能有
,功垂成而物败之,可望之肉其足食乎!屈原所以呵笔而问天也!”④他写这段话是在事
过境迁之后发出的无限感慨,但我们不难想象他和一大批志同道合的人在听到桂林、衡州
大捷时那种欣喜欲狂、奔走相告的情景。当时在长江下游从事秘密复明事业的顾炎武闻讯
之后赋诗云:“廿载吴桥贼(崇祯四年孔有德等在吴桥县叛变,故称吴桥贼),于今伏斧
砧。国威方一震,兵势已遥临。张楚三军令,尊周四海心。书生筹往略,不觉泪痕深。”
又云:“传闻西极马,新已下湘东。……不有真王礼,谁收一战功。”①顾炎武不仅为原
大西军联明抗清取得辉煌胜利感动得泣下满襟,还明确地批判了永历朝廷部分官员反对封
孙可望为秦王。张怡则对孙、李矛盾激化,导致大局逆转,深表惋惜,写道:“使无此内
衅,大功成矣。”②
1652年李定国在湘、桂战场上的胜利,对当地和附近具有复明情绪的绅民是一个极大的鼓
舞。许多退入山区的明朝残兵败将和隐居乡间的官绅都闻风云集,共勷盛举。如安定伯马
宝顺治八年仍在广东坚持抗清,李定国大军收复广西后,他立即出兵配合,攻克阳山、连
州、连山等州县,活捉清连阳副将茅生蕙、游击马泗汗、守备白守富。后奉李定国之命率
部入湖南,茅生蕙等人均于九年十月二十二日在衡州处斩,“首级悬挂南门”③。此外,
如胡一青、赵印选、陈邦傅旧部彰武将军袁来朝、曹志建部总兵欧正福等都曾“依附李定
国、恃险狂逞”④。当时在桂林的瞿昌文记载,广西“八郡中节义大臣,避腥羶于深箐穷
谷间,转徙困顿,全发以待时,始终不改其守者,皆府君(指瞿式耜)素所荐拔之士,至
是咸幸更生,而山薮野泽之哀鸿,亦莫不相庆复见汉官威仪也”⑤。永历朝廷兵部尚书刘
远生、中书舍人管嗣裘、兵部主事朱昌时等人都从瑶族山区出来参见李定国,共商机务,
协守桂林①。原广西巡按吴德操也应定国之命出任于梧州,“坐门楼,稽出入”②,广西
全省都安官设吏。湖南的明朝乡绅也纷纷出见,就连自弘光时期已经杜门不出的大臣周堪
赓(崇祯时任工部侍郎,弘光初立授以户部尚书,未到任)、郭都贤(崇祯时任江西巡抚
,永历帝授以兵部尚书,未就职)等一大批官绅都认为中兴有望,应邀到衡山谒见李定国
③。郭都贤在《自叙》中写道:“王辰(顺治九年)恢复湖南,微有赞襄之力。”④只是
由于不久形势逆转,参与反清复明的官绅为了保全身家性命,不仅销毁有关文书,在自己
后来的著作中也竭力加以掩盖,给后人研究这段时期的绅民动向造成了困难。
李定国在衡州大捷前后,活动于湘、赣边境罗霄山脉一带以刘京、李文斌为首的抗清武装
备受鼓舞,他们一面高举复明的旗帜号召当地百姓收复失地;一面同李定国联系,请求派
兵支援。定国当时正同清军主力周旋于湖南,只派了为数不多的军队配合刘京等部进攻江
西吉安府属州县。据《衡州府志》记载,“定国旋自粤入永,次衡,驻兵四月余。遣其将
张胜攻湘阴,高必贵掠江西之永新”①。十一月初一日,高永贵部攻克永新②,接着在刘
京等地方义师引导下收复安福③、永宁(今江西宁冈县)、龙泉(今江西遂川县)三县。
清驻防安福游击张曾显“全军被围,尽为贼执去”,张曾显被押解到衡州,李定国下令将
其斩首④。清江西巡抚蔡士英在题本中说:“该臣看得,逆贼乘犯湖南之势,驱其象马,
大股而来,其志意颇为不小。又兼土寇刘京历年为江省巨害,潜相勾引,习熟路径。……
是以狡贼先设疑兵于袁州插岭关,势欲进窥;而阴以大队突犯吉安,以致永新、安福、永
宁、龙泉等处相继沦陷,县令、防将两被执去,更眈眈于吉安府城,思图并力极攻。”⑤
正当刘京等围攻吉安府城(今吉安市)时,清江西巡抚蔡士英向江南总督马国柱告急,抽
调援兵入赣会同江西提督刘光弼、南赣总兵胡有升所部兵马火速赶赴吉安。由于李定国部
主力未能入赣,刘京等部抵敌不住清朝优势兵力,十一月初一日李文斌兵败被擒①。定国
为集中兵力迎战尼堪,无暇东顾,永新等县驻军“起营退转湖南”,十一月二十三日最后
一批精兵撤离永新开往湖南②。清军于二十五日进入永新,安福、永宁、龙泉也先后被清
军夺回③。到1653年(顺治十年)七月二十七日,刘京在同清军交战中被俘④,赣西的抗
清运动被镇压下去。
-----------------------------------------------------------------------------
---
① 《敕谕敬谨亲王稿》,见《明清档案》第十四册,A14—177号、A14—178号。177号(
又见《明清史料》甲编,第三本,第二九四页)上有“顺治九年七月十八日用宝”字样。
尼堪所统兵马数不详,但顺治帝敕谕中说他所统为“精锐兵将”,见《清世祖实录》卷六
十五。
② 顺治九年七月十八日清帝给平西王吴三桂敕谕中说:“今敬谨亲王充定远大将军统大
兵于本年七月二十日出都”,《明清史料》甲编,第三本,第二九三页;又见《清世祖实
录》卷六十六。
③ 《清世祖实录》卷六十七。
④ 顺治九年十月初四日平、靖二王“为钦奉圣谕恭陈谢悃事”揭帖,见《明清档案》第
十五册,A15—117号,参见《清世祖实录》卷六十七。
① 以上日期均据顺治九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定远大将军敬谨亲王尼堪等谨题为塘报事”
,原件藏第一档案馆。
② 乾隆二十六年《衡阳县志》记载,顺治九年敬谨亲王尼堪“督满、汉兵至,与定国接
战于城北香水巷、草场,转战于演武亭”,尼堪战败被杀。见该书卷六《忠节》,卷十《
祥异·兵燹》。县志云:“时为十一月二十四日也。”据《清世祖实录》卷七十应为二十
三日。尼堪阵亡的具体情况诸书记载互歧,《滇缅录》云为明军交枪击毙。
③ 《清世祖实录》仅记程尼阵亡,未明说在何次战役中,此据《八旗通志》卷一六三《
程尼传》。其他阵亡者参见同书卷二二二、二二五、二二六有关部分。
④ 彭而述《读史亭诗集》卷八《四战歌·草场》。按,彭而述曾任清上湖南分守道,后
来又多次往来湖南,对战役经过了解甚详,其题为《草场》,当即尼堪阵亡地名。
① 张怡《�闻续笔》卷二。
② 陈聂恒《边州闻见录》卷十《李定国》条。
③ 顺治九年十一月十六日吏部尚书固山额真朱马喇等题本,见《明清史料》丙编,第九
本,第八二五页。
④ 《清世祖实录》卷七十九。
⑤ 《清世祖实录》卷八十六。
① 见《明清史料》丙编,第八本,第七六五页。
② 《清世祖实录》卷八十七。
③ 谈迁《北游录》《纪邮上》。
④ 黄宗羲《永历纪年》,见《行朝录》卷五。
① 《顾亭林诗集汇注》卷二《传闻》。
② 张怡《�闻续笔》卷二。
③ 顺治十一年四月广东巡抚李棲凤揭帖,见《明清史料》甲编,第四本,第三三八—三
四○页。
④ 顺治十三年六月广西巡抚于时躍揭帖、经略洪承畴揭帖,见《明清史料》甲编,第四
本,第三九五页,第三九六—三九八页。
⑤ 《虞山集》卷十下。
① 王夫之《永历实录》卷十四、卷十七。
② 钱秉镫《吴廷尉鉴在传》,见《藏山阁文存》卷五。
③ 邓显鹤《沅湘耆旧集》卷三十《密庵先生陶汝鼐》记,顺治九年李定国大军至衡阳时
,“湘潭石见五(名开云)衔命敦促,不得已与周司农(即周堪赓)、郭司马(即郭都贤
)并出见,至南岳谒庙而还”。陶汝鼐后来身陷清朝囹圄,为了保命,竭力把自己参加复
明活动说成是被迫的。
④ 陶汝鼐《密庵先生遗集》附《年谱》引《益阳县志》文。
① 乾隆二十八年《衡州府志》卷二十九《兵燹》。
② 江西巡抚郎廷佐“为查明失守情形”等事题本残件说:“顺治九年十一月初一日,有
象寇数万骤至永新山邑”,永新营兵仅二百余名,“寡不敌众,是以被贼围陷”。见《清
代档案史料丛编》第六辑,第二七八—二八○页。按,“象寇数万”当为夸张之辞。
③ 康熙五十二年《安福县志》卷一《疆域志·祥异》记:“九年壬辰,刘京、倪端倚山
作乱,引滇兵入城,劫杀无算。”
④ 《明清史料》丙编,第九本,第八八一—八八二页江西永新等县失陷案残件。
⑤ 蔡士英《抚江集》卷一,顺治九年十二月初四日“为恭报连恢二邑仰慰圣怀事”题本
。按,《吉安府志》所载与清方当局奏疏略异,其文云:“八年辛卯(当为九年壬辰),
明刘文煌复永新、安福。吉安守将罗某攻之,拔其城,并获文煌。”注文中说刘文煌是江
西泰和人,原随郭维经起兵抗清。李定国派偏师由湖南入江西时,他乘势收复永新、安福
二县,正想向吉安进军,恰逢定国的军队撤退,清“吉安守将罗某合各府兵围之,粮尽被
俘,死难南昌会城”。罗某指清吉安营参将罗映坮。
① 《抚江集》卷一,顺治九年十一月初七日“题为报擒贼首洗巢大捷事”。
② 顺治九年十二月二十日江西巡按张嘉题本,见《明清史料》丙编,第九本,第八三○
页。
③ 胡有升《镇虔奏疏》卷下,顺治十年正月二十八日“恭报援剿吉安并恢复龙泉凯捷疏
”云:清军十一月二十日收复安福县,二十五日收复永新县,十二月初六日收复龙泉县。
蔡士英《抚江集》卷一,顺治九年十二月初四日“为恭报连恢二邑仰慰圣鉴事”题本中说
:十一月二十八日江西提督刘光弼报恢复安福,十二月初一日又报收复永新。日期的差异
是蔡士英根据的是刘光弼塘报时间。
④ 蔡士英《抚江集》卷五。
--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 来源:·饮水思源 bbs.sjtu.edu.cn·[FROM: 202.120.7.16]
[返回上一页]
clq
饮水思源 - 精华区文章阅读
发信人: rickhunter (everything), 信区: history
标 题: 第四节 刘文秀进攻保宁之战
发信站: 饮水思源 (2003年07月03日23:03:41 星期四)
到1651年(顺治八年,永历五年),孙可望部署的南明军队已经控制了贵州全省,前锋进
入湖南西部和四川南部。针对这一形势,清廷除了加强湖广的防务外,派遣平西王吴三桂
、定西将军固山额真李国翰带领所部兵马由陕西汉中入川。1652年二月初七日吴、李二部
到达保宁(今四川阆中)①。十二日南下,二十二日推进到成都。奉孙可望之命守卫成都
的总兵林时泰不战而降。由于林时泰曾经投降过清朝,后来又在潼川反清归明,吴三桂认
为他是反复无常、奉有明旨缉捕的“钦犯”,下令把他斩首示众。占领成都以后,吴三桂
坐镇该城,由李国翰统兵于二十四日收取眉州,二十五日占领嘉定(今四川乐山市),活
捉明总兵龙名扬(倮�族,原为云南临安府石屏州宣慰司土官。)②。三月,吴三桂、李
国翰调集梅勒章京葛朝忠、白含真、佟师圣、夔州总兵卢光祖、左路总兵陈德、永宁总兵
柏永馥等往攻重庆,初五日占领合州,分水陆二路进逼重庆。明军守将卢名臣因兵力单薄
,于十四日放弃重庆。四月下旬,吴三桂等派遣另一支由甲喇章京杨正泰、郭云龙、右路
总兵南一魁、叙州总兵马化豹带领的清军进攻叙州(今四川宜宾),明守将王复臣、白文
选主动撤退到永宁(今叙永)③。至此,清军除了原先控制的保宁地区外,已夺得成都、
重庆、叙州、马湖、邛州、雅州、嘉定、眉州等府县,清政府认为“全蜀渐次底定”,应
当讲求“善后”之策了①。
正在这时,孙可望从全局着眼,惟恐清军在四川站稳脚根后,南犯贵州,遂派抚南王刘文
秀统领援兵四五万人三路入川,由建昌、叙永、彭水展开全面反攻②。八月初九日,明军
攻克叙府,据守该城的清兵“全军覆没,南总兵(南一魁)不知下落,马总兵(马化豹)
只身逃回,甲喇、牛录死难者数十余人”③。与此同时,明军大将白文选也率部反攻重庆
。吴三桂、李国翰见明军势大,于八月十九日在夹江县同四川巡抚李国英紧急会商,决定
全师“北撤,以保万全”④。驻守重庆的清军将领梅勒章京葛朝忠、佟师圣、白含真、厢
红旗章京尹得才、总兵柏永馥、陈德、卢光祖于八月二十四日接到吴三桂的撤退命令,二
十五日渡江北还。同一天,明军收复重庆,随即派兵尾追清军,在距离重庆一百二十里的
停溪将清军包围,用火器四面围攻。二十八日,清军大败,梅勒章京白含真被活捉⑤,永
宁总兵柏永馥带着残兵败卒逃到保宁时,部下“兵支离削弱,才得百人”⑥
九月十一日,吴三桂等退至绵州,接着又退到广元。清朝在四川的临时省会保宁只有巡按
御史郝浴和总兵严自明部下一百多名士卒①。吴三桂、李国翰和随军南下的四川巡抚李国
英在兵败如山倒的形势下,已有放弃四川,退入陕西汉中的打算。由于郝浴的坚持,李国
英、吴三桂、李国翰终于决定回守保宁,在十九日统兵进入该城②。清军在撤退过程中,
遭到抚南王刘文秀、讨虏将军王复臣的追击,损失颇大。史载:“刘文秀之入蜀也,善抚
恤军士。蜀人闻大军至,多响应。于是,重庆、叙州诸府县次第皆复。吴三桂迎战辄败,
敛军以奔,趋保保宁。”③
保宁战役关系到清廷能否在整个西南地区保留一个立足点,战役过后,清朝三方面的负责
人都竞相争功。不少史籍都归因于四川巡按郝浴,如《清史稿》郝浴本传记:“九年,平
西王吴三桂与固山额真李国翰分兵复成都、嘉定、叙州、重庆。已而,两路兵俱败,三桂
退驻绵州。浴在保宁监临乡试,可望将数万人薄城,浴飞檄邀三桂,激以大义,谓‘不死
于贼,必死于法’。逾月,三桂乃赴援,可望等引去。”④刘献廷也说:“平西同墨勒根
虾取四川,兵至叙州府。蜀王刘文秀兵多而锐不可当。平西兵不战而走。至保宁,墨勒根
虾已决意去蜀矣。时郝雪海巡按四川,驻陕西境,上疏劾平西不能取蜀,更引敌兵入秦境
。平西计无所出,固山杨珅力持进兵议,曰:‘王威名震天下,今退走,则一旦扫地矣。
今日之计,有进无退。’墨勒根虾惧敌众难之。珅曰:‘固山若却,请自退。吾王独进,
与敌不两立矣。’遂进兵。……大捷,平西即上疏曰:‘臣之退走,所以引敌出险以歼之
也。兵家之计,不可先传。按臣书生,不知兵事,妄言摇惑众心,几败大计。’上谴谪雪
海于辽东”①。郝浴自己在奏疏中说:“九月十九日,平西王、固山额真墨勒根虾、抚臣
李国英一昼夜接臣七次移会,迫之以‘不死于贼,必死于法’之言,己统大兵回劄保宁。
”②又说:“臣在保监临,两路利失,方望我兵从中路回保,乃竟舍川北,历险西行梓、
剑矣。重庆北来又有从通、巴入汉一路在。土寇逃卒劄然城外,以为两路兵各自便道归秦
;在两路兵颇亦疑保宁府已早为贼吞矣。”为了请求吴三桂等回师扼守保宁,他和总兵严
自明派人前往梓(潼)、剑(州)地区邀请,连名启文中说:“川北为汉中门户,有川北
后得有汉中;无川北不第无汉中矣。至保宁一隅屯聚朝廷粮饷,又兼设文武,原倚以为全
川、收云贵之大镇。王受西南重寄,岂得弃而不顾,等情。臣复独移抚臣,内有朝廷一块
土是贵部院一重责任。今秦兵四散,蜀寇蜂拥,贵部院向来所提调之兵马、所管辖之将官
不见一人,并贵部院亦竟不知在于何所,则保宁一片封疆将来作何销缴,等情。时虑寇深
路阻,以上两项文书自未至丑历七时,照样七次踵发,务要其必归。坐是两路兵俱知各司
、道、府死守保宁,因翻然云集。”①
李国英的儿子李雯则持另一种说法:
雯闻是年叙府失陷,重庆不守,吴三桂遁还。未至保宁三十里地名圆山子,有路通秦。三
桂欲拉先公从此路径还汉中。先公曰:“王乃客兵,可以还汉;巡抚乃守土之臣,当与保
宁共存亡。王自回汉,巡抚当星夜回保料理守具。”遂辞三桂及固山额真拔营回保。奈固
山额真语三桂曰:“我等统领大兵恢川不得,若弃了保宁,丢了巡抚,我朝法度王所素知
,复将何辞以对朝廷耶?”三桂乃悟,飞使追回先公,语之曰:“我欲去守保宁,巡抚可
有粮么?”先公曰:“保宁粮虽无多,尚够兵马五个月支用。”三桂乃率师同先公于九月
十九日至保宁。……②
吴三桂初欲遁还汉中,继乃不得已而守保宁。虽一鼓灭贼,所谓置之死地人自为战者,真
乃朝廷洪福。其实三桂中情畏怯之甚也。……至按臣郝浴身经围城,目睹战阵,书生从未
见兵,痛定尤复思痛,遂谓保宁兵单难守,请今文武各官尽同王师回汉,此则明明弃蜀矣
。不知蜀虽荒残,若贼得之,守其要隘,耕其旷土,济以奸诈,招致群丑,不惟数万之师
难以进克,即秦中、汉南恐亦岁无宁日矣。①
这些记载在某些具体情节上存在分歧,但郝浴上疏的时候,吴三桂贵为藩王,李国翰是清
廷亲信重臣,李国英是现任四川巡抚,他疏中说曾经七次行文请求三人领兵回守保宁,当
属事实。不过,郝浴“不死于贼,必死于法”一语显然是给李国英信中的话,李国英作为
巡抚有守土之责,而吴三桂、李国翰是“客兵”,可进可退,他们原来的意图是带着李国
英部一道退入汉中。郝浴既以封疆之责要求李国英回兵保守,自然也请求吴三桂、李国翰
统率大军协守。李国英既迫于郝浴的责难拒绝随吴三桂、李国翰撤入汉中,吴、李受道义
上的牵制(三桂、国翰部若撤回陕西,保宁必破无疑,即如李国翰所说“弃了保宁,丢了
巡抚”,在清廷面前不好交代),才勉强决定回守保宁。《清史稿》郝浴传把“不死于贼
,必死于法”一语直接挂到吴三桂头上,同吴三桂后来发动三藩之乱,成为清朝的逆臣有
关。事实上当时清廷以保存实力为原则,有意让吴三桂、李国翰退守汉中。1652年(顺治
九年)十月,清廷先派固山额真库鲁克达尔汉阿赖率官属兵丁驻防西安,又调原定往征广
东的护军统领阿尔津为安西将军,同固山额真马喇希镇守汉中,敕谕中写道:“今逆贼侵
犯四川,黎元惶优,深厪朕怀,用以尔阿尔津为安西将军,同马喇希总统将士,前赴平西
王吴三桂、定西将军墨尔根侍卫李国翰处,驻劄汉中,保固地方,整顿兵马。贼若入犯,
会同平西王、墨尔根侍卫相机剿除。其进征四川事宜,著候明旨。”①可见,清廷已经以
确保陕西为目标,四川被置之度外了。
刘文秀在攻克叙州,追败清重庆守敌之后,一路上所向无敌,产生了骄傲轻敌思想。他只
看到吴三桂等望风逃窜这一动向,却没有看到入川清军主力基本完整,仍有相当的战斗力
。进抵保宁城郊后,刘文秀缺乏大将应有的持重态度,在没有充分把握的情况下,决定强
行全面攻城,这在策略上是犯了重大错误的。因为清军所占只是保宁一座孤城,四川全境
已大抵收复。保宁城三面环水,西、南二面临嘉陵江,东面为东河,江河对岸是连绵不断
的山脉。明军占领了城外各山头,凭借“长技在鸟铳,铳之胜势在高山,延山放铳,据险
凭城,不谓不张”②。刘文秀本应利用地利派重兵扼守保宁东、南、西三面,随时提防清
军出城渡河反击;另派少数兵力渡河进至保宁城北骚扰该城与陕西汉中的交通供应线。在
完成这一军事部署的同时,把经营四川提上议事日程。为了说明问题,先谈一下四川各地
的情况。自从明末战乱以来,四川大部分地区凋敝荒凉,特别是自然条件最好的成都平原
几乎没有人烟,只要经营得法,完全可以建设成南明重要的复兴基地。郝浴在这年给清廷
的奏疏中就说过:“成都地大且要,灌口(指都江堰)一泻,襟带三十州县,开耕一年定
抵秦运三年。锦城之外,竹木成林,结茅为庐,千百间可立就。锦江之鱼,岸上求之,蕃
于鸡豚,收川资本卷在此中矣。”③“嘉定(今乐山市)据叙(今宜宾)、重(庆)上游
,民较三川差多,见饶盐茶。”这些地方都已由刘文秀所统大军收复。清军据守的保宁,
人口和耕地却很少。郝浴自顺治八年十一月到任经过调查,次年奏报说:保(宁)、顺(
庆)、潼(川)、龙(安)四府州“所垦熟田止二百三十五顷,不及别省中县十分之一”
;“三府一州二十九县,共得九千三百五十余口,数不及别省半县,而满、汉官兵数倍之
。”驻于保宁的清四川“司、道、府、州等官员”连薪俸也拿不到,“惟各令丁奴垦荒自
赡”①。清军退守保宁时,顺庆、潼川、绵州等地均为明军所收复,清方控制的耕地、人
口更是少得可怜。保宁城中储积的一些军粮几乎全是由陕西汉中历尽艰辛转运来的,势必
不能持久。顺治十二年五月清朝一件奏疏中还说:“夫沃野千里原指成都而言,其东南俱
财赋所出。今归我版图者止山多田瘠、出产寡薄之川北一隅,而东南有食可以养兵之地皆
为贼所盘踞”②,颇能说明当时四川的经济情况有利于明,不利于清。
刘文秀既然已经把清军堵扼于保宁一隅之地,收复了四川绝大部分地区,军声大振;心怀
去志的吴三桂等能守住保宁即已自庆,发动反攻的可能性极小。在这种情形下,刘文秀完
全可以暂缓直攻保宁,而在加强对该城清军戒备的同时,采取有力措施经营四川,设官安
民,招集流亡,联络土司,加紧屯田,渐兴文教,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就军事而言,收
复重庆之后刘文秀同夔东十三家抗清武装已经联成一片,可以动用的兵力大大增加,在适
当时机会同作战,不仅收复保宁易如翻掌,继续北上陕西汉中或东下湖北,前景必甚可观
。总之,刘文秀并没有认识到他的主力直逼保宁城郊之时,恢复四川的战役已经取得辉煌
战果,因为稳定了四川局势,经营得法,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就可以大大加强南明政权人
力、物力和战略上的有利地位,贵州、云南已远离前线,长期局促于川东鄂西贫瘠山区的
夔东抗清武装只要刘文秀以大局为重,加意联络,也必将大有作为①。
然而,刘文秀计不出此。他的意图不仅要乘胜收复保宁,而且要把四川境内的清军杀得片
甲不留。十月初二日他率领大将王复臣、王自奇、李本高,祁三升、关友才、张光璧等②
五万余兵马迫近保宁。刘文秀下令搭造浮桥济师,主力部署在保宁城北面。攻城以前,他
甚至抽调一部分军队“北塞葭萌关,东塞梁山关”③,防止攻克保宁后清军突围窜入陕西
。时人韩国相记载:“是时有南府刘文秀者统兵四万余,追清兵来屯保宁梁山关,声势大
振。自以为战必胜,攻必克关。而清兵心胆堕地,主走剑阁出七盘,而已置四川于不问。
”①这就是说,刘文秀志在全歼吴三桂、李国翰、李国英所部清军,改变了三面据险,俯
扼清军的态势,使自己的主力置于保宁城北敌守重镇、东、西背水的危境,在兵法上违背
了“围师必缺”的原则。吴三桂等眼看已经没有退路,惟有困兽犹斗、背城一战才可绝处
逢生。灭虏将军王复臣对这种部署深为忧虑,向刘文秀建议集中兵力攻打保宁城的薄弱部
,破城以后吴三桂等部清军虽不能全歼,但必然逃往陕西,四川全省可以平定;而包围全
城,分兵把口势必暴露出已方弱点,给清军以可趁之机。这一正确意见遭到刘文秀断然拒
绝,从而导致了保宁战役的惨败。
保宁战役的经过是:十月初八日明军主力齐集保宁城北,刘文秀登上东北山头指挥攻城。
吴三桂通过侦察得知攻城明军中张先璧部战斗力最弱,决定集中兵力先打张军②。李国英
为迷惑明军,命部下绿营兵改打八旗正兵旗③。十月十一日黎明,刘文秀麾军攻城,兵马
“蔽山而下,炮声震天”,“南自江岸,北至沙沟子,横列十五里,前列战象,次用火炮
、鸟铳、挨牌、扁刀、弓箭、长枪,层叠里许,蜂拥攻城”④。辰时,吴三桂率部开门出
城,直攻张先璧军。张部抵敌不住,纷纷逃窜,败兵把王复臣等部的军队冲得乱成一团。
清军趁势鼓勇奋击,明军阵势已乱,立脚不住,这天中午即已全面崩溃。撤退时由于浮桥
被砍断,致使大批将士无法过江,被清军追杀或落水而死①。明灭虏将军王复臣、总兵姚
之贞、张先轸、王继业、杨春普等被清军擒杀,损失士卒大半、战象三只、马骡二千三百
余匹,刘文秀的抚南王金印也被清军缴获②。
吴三桂于险胜之余,叹息道:“生平未尝见如此劲敌,特欠一着耳。”③这年十一月,清
廷收到吴三桂、李国翰等人的捷报,才松了一口气,除下诏颁赏外,于十二月将阿尔津由
定西将军改为定南将军,同固山额真马喇希统率将士“往征湖广”④。
刘文秀率领残兵败卒返回贵州,孙可望深为不满,下令解除他的兵权,发回昆明闲住;张
先璧被乱棍打死。
-----------------------------------------------------------------------------
---
① 李国英《李勤襄公抚督秦蜀奏议》卷八,顺治九年三月初七日题本;同年二月初八日
题本。又见《清代农民战争史资料选编》第一册(上)。按,龙名扬在《选编》中误排为
龙名杨。
② 李国英《李勤襄公抚督秦蜀奏议》卷八,顺治九年三月初七日题本;同年二月初八日
题本。又见《清代农民战争史资料选编》第一册(上)。按,龙名扬在《选编》中误排为
龙名杨。
③ 顺治九年八月十五日四川巡抚李国英“为再报东南大捷,仰慰圣怀事”题本,见《李
勤襄公抚督秦蜀奏议》卷八;又见《明清史料》甲编,第二本,第二九五页;《清代农民
战争史资料选编》第一册(上),第二三五—二三六页。按,此件最准确者为影印揭帖,
见《明清档案》第十五册,A15—59号。《奏议》本在文字上已作删改,《选编》所收并
非档案原件,而是从《奏议》转录。
① 顺治九年八月十五日四川巡抚李国英“为全蜀渐次底定事”题本,见前引《奏议》卷
八。
② 《清史列传》卷七十八《卢光祖传》。
③ 郝浴《中山奏议》卷一《再报封疆大计疏》。按,李国英奏疏中说马化豹身带枪伤逃
回。
④ 顺治九年八月二十七日李国英“为塘报滇贼入犯事”密奏本,见《李勤襄公抚督秦蜀
奏议》卷八。
⑤ 李国英《李勤襄公抚督秦蜀奏议》卷八;郝浴《中山奏议》卷一《再报封疆大计疏》
。
① 《中山奏议》卷一《飞报封疆大计疏》。
② 顺治九年九月二十六日四川巡抚李国英“为紧急贼情事”密奏本,见《李勤襄公抚督
秦蜀奏议》卷八,参见《清代农民战争史资料选编》第一册(上),第二三七—二三八页
。
③ 黄宗羲《永历纪年》。
④ 《清史稿》卷二百七十《郝浴传》。按:吴三桂等统率的军队九月十一日至绵州,同
月十九日至保宁,传中所谓“逾月,三桂乃赴援”,不确。此战役为刘文秀指挥,孙可望
并未亲至四川,传云可望“蒲城”、“引去”,亦误。
① 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一。按,是时刘文秀尚未封蜀王。
② 郝浴《中山奏议》卷一《再报封疆大计疏》。
① 郝浴《中山奏议》卷一《敬辞钦赏兼叙守城各官功绩疏》。
② 《李勤襄公抚督秦蜀奏议》卷八,顺治九年十月十八日李国英“为飞报大捷仰慰圣怀
事”题本后附李雯按语。
① 郝浴《中山奏议》卷一《三报封疆大计疏》;参见李国英《李勤襄公抚督秦蜀奏议》
。
① 《清世祖实录》卷六十九,十月戊申日及辛酉日。
② 郝浴《中山奏议》卷一《三报封疆大计疏》。
③ 《中山奏议》卷一《缓策西南一议》。
① 《中山奏议》卷一《备述蜀省情形疏》。
② 《明清史料》甲编,第四本,第三五六页,原件“上缺”,不详作者,但疏中有“臣
在蜀言蜀”一语,必为四川官员。
① 顺治九年刘文秀统兵入川时并没有会合夔东十三家明军共同作战,几年后他病重上遗
表建议永历朝廷移驻四川,重要的理由就是借重十三家之兵力扭转战局,这很可能是总结
了自己两度入川未能重用十三家兵力的教训。
② 《李勤襄公抚督秦蜀奏议》卷八《为飞报大捷事题本》,原文王自奇作王志奇、祁三
升作祁三省、关有才作官有才,均因音同致误。
③ 《李勤襄公抚督秦蜀奏议》卷八,顺治九年十月十八日李国英“为飞报大捷仰慰圣怀
事”题本后附其子李雯按语。据乾隆《广元县志》卷三《关隘》记“葭萌关在县南十里”
。郝浴疏中说梁山关在保宁城北。
① 韩国相《流离外传》,收入民国十八年《南充县志》卷十六《流离传》。
② 张先璧部原为南明官军,后由孙可望接管。
③ 《李勤襄公抚督秦蜀奏议》卷八,顺治九年十月十八日题本后附李雯按语。
④ 同前李国英题本;参见郝浴《中山奏议》卷一《三报封疆大计疏》。
① 史籍中关于明军砍断浮桥的原因有两种说法,一种说刘文秀战败渡过嘉陵江后,为了
防止清军追击,下令砍断浮桥。另一种说法是刘文秀进攻保宁时令张先璧断后,军队渡江
完毕,张先璧之弟张先轸“患其兵之退怯,斩筏桥而不以告”,用意是背水一战,结果撤
退时造成重大损失。见王夫之《永历实录》卷十《张先璧传》。
② 前引李国英十月十八日题本。按,李国英题本中说刘文秀等“逃遁不满千人”,肯定
为夸张之词。南明领兵大将除王复臣被俘外,其余都安全脱险,所部当不致过少。
③ 黄宗羲《永历纪年》。
④ 《清世祖实录》卷七十。
--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 来源:·饮水思源 bbs.sjtu.edu.cn·[FROM: 202.120.7.16]
[返回上一页]
clq
饮水思源 - 精华区文章阅读
发信人: rickhunter (everything), 信区: history
标 题: 第五节 孙可望逼走李定国和宝庆之败
发信站: 饮水思源 (2003年07月03日23:04:00 星期四)
当李定国驻军衡阳的时候,孙可望在1652年(顺治九年,永历六年)十一月初一日亲自由
贵州来到湖南沅州(今芷江)。他派大将白文选统领马、步兵五万余名进攻辰州。二十一
日,明军分水、陆二路进抵辰州城下,把该城四面包围。清辰常总兵徐勇命副将张鹏星领
兵出战,被明军炮火击毙。徐勇仍然妄图据城顽抗。次日,白文选以大象为前驱,突破东
门,大队兵马冲入城内,徐勇在混战中被乱刀砍死①,清分守辰常道刘升祚、辰州知府王
任杞②等文武官员也被俘处斩。孙可望决定“改沅州为黔兴府,以州治兴沅县附郭,领一
州九县:曰靖州、曰兴沅、曰黔阳、曰麻阳、曰通道、曰平溪”③,并把该府改隶贵州省
④。
就当时明、清双方在湖南的态势而言,十一月二十二日孙可望亲自指挥的军队攻克了辰州
,次日李定国军在衡阳击毙清军统帅尼堪,应当是孙、李会师全歼入湘清八旗兵进而扩大
战果的大好时机。时人丁大任说:
壬辰(1652,顺治九年),可望略湖南,自晏衡州府城楼观兵。清朝损兵以万计,王公、
文、武无不奔窜,而敬谨王不免焉。而辰州府,武冈、沅、靖三州并十县尚为所据。其行
兵有五要:一不杀人,二不放火,三不奸淫,四不宰耕牛,五不抢财货。有一于此,军法
无赦。有象阵,马见之惊逸。用罗罗,能跣战,不畏矢,执标枪大刀,常以少胜众。……
楚人曰:孙、李二将有五伯之假仁假义、王莽之谦恭下士。而永历之为君,远过乎刘禅,
近胜于弘光,奄有云、贵并广西、四川、湖广各半省,五府六部三衙门,春秋两榜,隐成
一小朝廷。①
在清军接连遭受重大挫折,主帅阵亡,士气沮丧之际,孙可望作为南明的最高实权人物不
仅没有抓住战机,部署决战,反而妒贤忌能,导致内部矛盾激化。探讨南明的历史,有一
个基本论点是可以通过大量事实证明的,这就是在力量对比上,南明的兵力和潜在力量(
包括清统治区内的复明势力)并不逊于清方。其所以屡战屡败,丧师失地,根本原因在于
各种抗清势力之间矛盾重重,互相拆台,甚至自相火并,使兵力相当有限的满洲贵族坐收
渔翁之利。1650年到1651年,孙可望凭借在云南休整之后建立起来的精锐之师为核心,通
过“会盟”等形式把南明割据自雄的残存兵力加以改编,同时在实际上掌握了永历朝廷的
大权,这对于消除内部腐败纷争,建立一支足以同清方抗衡的军事力量和后方基地是一个
重大贡献。然而,孙可望器小易盈,缺乏统筹全局、妥善处理内部关系的胸襟。1651年(
永历五年,顺治八年)二月,他自称“国主”①,不仅在实际上,而且在名义上把军国大
权集中于一身。在他看来,可能危及自己“国主”权威的人有三个,即永历帝朱由榔和原
在大西军中地位相仿的安西王李定国、抚南王刘文秀。而他最忌讳的就是手握重兵并在原
大西军中享有崇高威望的李定国、刘文秀同仍保有皇帝虚名的朱由榔之间建立比较密切的
关系。据史书记载,李定国攻克桂林以后,尽管在献俘等事宜上都尊重他这位身居贵阳的
“国主”,对在安龙的永历朝廷只送去了一份报捷奏疏,孙可望就大为不满。保宁战役之
后,孙可望乘机解除了刘文秀的兵权,发往云南闲住。这一举措已经表现了孙可望的私心
自用,正确的做法本应抽调兵将补充刘文秀部,让他继续经营四川。刘文秀被撤职,不仅
他本人心灰意懒,在原大西军部分将领中也引起愤慨不平。
更严重的是,在李定国连歼清朝二王,复地千里,军威大震之时,孙可望妒嫉之心有增无
已。李定国攻克桂林之后送到贵阳的缴获物品只有清廷赐给孔有德的定南王金印、金册和
人参数捆,没有多少金银财宝。孙可望听信小人之言认定李定国不是私自藏匿就是分赏将
士示恩于下。到李定国军在衡阳战役击毙尼堪的消息传来,竟有功高震主之嫌,孙可望已
经容不下他了。不少南明史籍记载,当李定国部署衡阳战役的时候,原议由马进忠、冯双
礼移军白杲市,定国主力驻于衡州,等待尼堪大军过衡山县,马、冯二部抄至敌后,同定
国部南北合击,一举全歼尼堪所统清军。孙可望得知这一部署,惟恐定国大功告成,密令
冯双礼退师宝庆,马进忠也随之而走。由于孙可望的拆台,李定国虽击毙了清军主帅尼堪
,却因兵单势孤,在十二月间放弃了衡州①。衡州战役以后,孙可望又密谋定计以召开军
事会议为名,只待定国到来即行拘捕,至于定国所统军队则转交冯双礼指挥。如果说孙可
望解除刘文秀的兵权还多少体现了赏功罚败的原则,谋害战功卓越的李定国肯定极不得人
心。因此,一些知道内幕的人赶往定国军中告密,劝他绝勿前来赴会。由于这件事在原大
西军中属于领导层的核心机密,史籍中关于开会地点和具体情节难免有出入。王夫之记载
:
可望驰召定国返武冈会议,三昼夜书七至。定国不得已西行,将见可望。至紫阳渡。刘文
秀之子密遣人走报定国,言可望俟其至即收杀之。定国大惊,遽引兵东走,缚筏为桥,渡
湘水,渡已,桥绝。可望追兵趋永州,遂自永明走平乐……②
计六奇记载:
可望封定国为西宁王,冯双礼兴国侯,差杨惺先往封。至衡州,李定国曰:“封赏出自天
子,今以王封王,可乎?”遂不受封。可望虑定国功大权重难制,楚粤人心归之,因为书
召之。不至。十月,可望出兵至沅江,命张虎督兵复辰州,连书催定国至靖州相会,意欲
图之。定国心腹人龚彝至沅州,见可望,探知其意,密书报定国,令勿来,来必不免。癸
巳(1653)正月,定国行至武冈州,见书,叹曰:“本欲共图恢复,今忌刻如此,安能成
大功乎?”因率所部走广西。①
李定国本希望孙可望率部由辰州东进,同己部合击湖南清军(尼堪被击毙后,入湘八旗兵
由贝勒屯齐统领),若能全歼该军,势必使满洲八旗实力大损,远近闻风丧胆;然后会合
夔东十三家兵力北取湖北,东攻江西,很可能形成势如破竹的局面。当他得知孙可望置大
局于不顾,蓄意谋害自己的时候,不胜愤慨,对部下将领说:“不幸少陷军中,备尝险艰
,思立尺寸功,匡扶王室,垂名不朽。今甫得斩名王、奏大捷,而猜忌四起。且我与抚南
弟(指刘文秀)同起云南,一旦絓误,辄遭废弃。忌我,当必尤甚。我妻子俱在云南,我
岂得已而奔哉!”②1653年(永历七年,顺治十年)二月下旬,李定国率领所部四五万兵
马放弃永州(今零陵),经永明(今湖南江永县)越龙虎关撤入广西①,从此避免同孙可
望见面。二十年左右情同手足的兄弟情谊被孙可望一笔勾销了,原大西军领导集团之间的
裂痕使联明抗清以来前所未有的复兴良机变成昙花一现。
古语说:师克在和。孙可望逼走李定国很快就自食恶果。当时孙可望正亲统大军由靖州(
今湖南靖县)经武冈进至宝庆(今湖南邵阳),部下有大将白文选、冯双礼等,总兵力据
清方记载为十万。三月初六日,清定远大将军屯齐带领满汉主力由永州北上宝庆,十五日
驻于岔路口,距明军白文选、冯双礼、马进忠营地周家铺三十里。次日,清军进至周家铺
,由于明军营于山顶,地势险要,又遇上天雨,双方列阵相峙。这天晚上孙可望率亲军由
宝庆府来增援。十七日,明军下山向清军发起全面进攻,清军分路迎击,双方展开激战。
结果孙可望所统明军战败,伤亡颇众,被清军缴获马七百余匹,象一头,清军趁胜占领宝
庆府①。但是,清军在这次战役中也付出了很大代价,正黄旗两名蒙古梅勒章京韦征、武
京都在激战中阵亡②。
1652—1653年(顺治九年至十年)春,以原大西军为主力的抗清运动很值得总结,正如吴
三桂、李国翰在保宁击败刘文秀后没有力量乘胜南下一样,屯齐部清军在宝庆战役获胜后
也未能占领整个湖南,而是同明军长期相持于靖州、武冈一线。这就证明:一,满洲八旗
和它的附庸军并不占绝对优势,战争的胜负同双方的内部团结和组织指挥有密切关系。二
,以孙可望为首的原大西军首领人物通过治理云、贵,接管永历朝廷的实际权力,避免了
这个朝廷内部无休止的纷争,创造了一致对清的局面,是战役前期取得重大成果的主要原
因。三,战局的恶化部分同刘文秀指挥失误有关,保宁战役受挫固然造成较大损失,还不
致影响全局。真正断送复明运动良机的是孙可望个人野心恶性膨胀,举动乖张,先误于调
令李定国全军入湘,以致退入广东的清军乘虚而入,重占梧州、桂林,使刚刚收复的广西
未能稳定;接着又逼走李定国,导致复湘之举功败垂成。
-----------------------------------------------------------------------------
---
① 《明清档案》第二十一册,A21—60号,顺治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兵部尚书噶达洪等
题本;同件见《明清史料》甲编,第四本,第三四七—三四八页。参见《清世祖实录》卷
八十五。彭而述《读史亭诗集》卷二《悲辰阳》题下注:“将军徐勇以壬辰十一月二十二
日城陷死之。”
② 康熙四十四年《沅陵县志》卷八《灾祥》记:九年“冬,黔兵攻城,镇、道、府、县
皆殉难。”按,王任杞于顺治九年十月由辰州知府升任广东巡海道,尚未离任,见《清世
祖实录》卷六十九。
③ 同治十三年《黔阳县志》卷五十六《载记下·流寇》。
④ 同治十二年《沅州府志》卷三十二《记兵》。
① 丁大任《永历纪事》,见《荆驼逸史》。按:文中说孙可望在衡州城楼观兵当为李定
国驻军衡阳之误。丁大任记载的“行兵五要”是指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等部的军纪严
明,有的史学著作因为孙可望后来降清,把“行兵五要”专归于李定国,有欠公允。
① 康熙四十四年《平彝县志》卷二《沿革》;又见康熙五十四年《新兴州志》卷二《沿
革》。
① 顺治十一年正月二十八日经略洪承畴揭帖中报告分巡上湖南道张兆罴于“九年十二月
内随大兵复衡城”,见《明清史料》丙编,第二本,第一四○页。
② 王夫之《永历实录》卷十四《李定国传》。
① 计六奇《明季南略》卷十七《孙李搆隙本末》。
② 徐鼒《小腆纪年附考》卷十八。
① 《清世祖实录》卷七十六记:“定远大将军多罗贝勒吞齐(即屯齐)等奏报:逆贼伪
安西王李定国、伪国公马进忠率马步贼兵四万余至永州。臣等以西安府兵暨提督总兵官柯
永盛兵驻衡州,大军于二月十三日向永州进发,二十八日抵永州,李定国已遁度龙虎关而
去。”康熙六年《永明县志》卷九《兵寇志·兵变》记:“顺治九年壬辰,安西王李定国
破粤西,旋破湖南,知县尹足法遁去。定国命张昌胤理县事。已而,我师复湖南,定国帅
所部五万众走永明,屯三日,旋遁广西。四月,原任知县尹足法复任。”可见,李定国之
由湘入桂纯因避开孙可望,主动转移。郭影秋先生作《李定国纪年》时误信清末民初人士
伪托明遗民刘彬(云南人)所作《晋王李定国列传》,在该书第一一九—一二○页写道:
“清兵知孙、李内讧,遣贝勒屯齐再入湖南,连败定国部张霖于岳州、马进忠于益阳、冯
双礼于衡州。于是衡、永、武、靖、辰、沅、黎平诸州郡,复陷于清,民死者百万人。定
国精锐亦锉伤殆半。”所述与事实不符。
① 这次战役在许多史籍中称之为岔路口之役,其实,岔路口是清军临战前的驻地,双方
交战地点在周家铺。康熙二十四年《宝庆府志》卷二十一《武备志·兵纪》云:“十年四
月(当为三月),贝勒率师大败孙可望于周家铺,横尸遍野。可望单骑走武冈。我师乘胜
逐之,遂复宝庆府。”《清世祖实录》卷七十六载吞齐奏报战役经过也可资参考,其中周
家铺写作“周家坡”,又述及马进忠部,看来李定国撤入广西时马进忠仍留在湖南境内。
② 鄂尔泰《八旗通志》卷一百七十《韦征传》、《武京传》。《清世祖实录》卷八十七
载,顺治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发帑银十一万八千八百八十两,分恤湖南衡州岔路口阵亡
及被伤将士。”又,同书卷九十二载,顺治十二年六月壬申日,“赠湖广衡州府岔路口及
福建海澄县阵亡各官”,内有护军统领喀尔他喇,署梅勒章京崇古巴图鲁、伊穆图、齐克
讷、恳哲,护军参领鄂克绰特巴、额塞、达海哈尔霸,侍读学士索尔孙,学士马禄等,原
文虽未分别说明阵亡地点,但多数是在岔路口战死则可以肯定。这两条材料都证明,屯齐
部清军虽取得了战役的胜利,兵员伤亡还是相当大的。
--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 来源:·饮水思源 bbs.sjtu.edu.cn·[FROM: 202.120.7.16]
[返回上一页]
clq
饮水思源 - 精华区文章阅读
发信人: rickhunter (everything), 信区: history
标 题: 第二十四章 清廷加强推行以汉制汉政策
发信站: 饮水思源 (2003年07月03日23:04:54 星期四)
第一节 满洲八旗兵实力下降
在历史上,每一个新兴王朝在军事上都有一个由盛转衰的过程,清朝也不例外。只是被清
廷统治者视为争夺天下和巩固天下的嫡系军队的由盛转衰过程来得特别迅速。1644年到16
47
年(顺治元年至四年)满洲八旗兵所向无敌的场面就像昙花一现似地再也没有出现过。由
于清朝最后统一了全国,它的统治集团从来忌讳谈自身的弱点,后来的史家也很少注意到
这一重要转变,没有看出入关初期清廷的不可一世和后来的外厉内荏,因此,也没有认真
探讨清廷在初期以满洲八旗兵为主逐渐转化为以汉制汉的政策变化。
满洲八旗兵实力下降,难以继续担任征服全国的主力是出于以下因素:第一,满洲八旗兵
来源于满族成年男子,而满族在当时是一个人口相当少的民族,入关初期清军总兵力十万
,其中已包括了汉军和蒙古兵,真正可以披甲出征的满族军士不过几万人。进入中原以后
屡经战阵,战死和病死的人数很可能超过人口自然繁殖数;进入汉人居住区后,享受着程
度不等的胜利者的优待,逐渐滋长起追求生活安逸的风气,远不像入关前后那样淳朴、勇
于用命。概括一句话就是兵员少了,士气低了。第二,清朝入关初期咤叱风云的领兵大将
由于染上天花①,迷恋女色②和内部倾轧,凋谢殆尽。如:豫亲王多铎病死于顺治六年,
摄政睿亲王多尔衮病死于顺治七年,肃亲王豪格在顺治五年死于狱中,英亲王阿济格于顺
治八年被赐死,巽亲王满达海顺治九年二月病死,衍禧郡王罗洛浑顺治三年病死于军中,
顺承郡王勒克德浑病死于顺治九年三月,饶余郡王阿巴泰顺治三年病死,其子端重亲王博
洛顺治九年三月病死,多罗谦郡王瓦克达顺治九年八月病死,敬谨亲王尼堪于同年十一月
阵亡于衡阳。仅存的郑亲王济尔哈朗自顺治五年最后一次统兵出征湖广以后,到八年就因
年高处于半退休状态,至十二年病死。看一下上面列举的名字,清楚地表明到顺治九年,
清朝赖以开国的久经战阵、功勋卓著的大将都已不复存在。这些亲、郡王死时的年龄一般
都比较年轻,济尔哈朗算是最长寿的,也只活到五十七岁。他们的子弟即便承袭爵位,却
少不更事,缺乏战斗经验,无法替代父辈驰骋疆场的角色。亲、郡王以下的贵族、将领虽
然还留下了一批,但他们也无复当年英锐气概。明清易代之际的著名诗人方文顺治十五年
在北游京师时写了《都下竹枝词》,其中二首是:“自昔旃裘与酪浆,而今啜茗又焚香。
雄心尽向蛾眉老,争肯捐躯入战场。”“东戍榆关西渡河,今人不及古人多。风吹草底牛
羊见,更有谁能敕勒歌。”①说明到1658年满洲将领已经普遍沉浸于温柔乡中,雄心的逐
渐消磨自然还要早一些。这种严酷的事实,清廷统治集团内非常清楚,尽管他们讳莫如深
,闭口不言,但从对南明各派抗清势力的战略部署和战术安排上都明显地看出他们越来越
多地采取以汉制汉的方针。战略上表现在更多地依赖汉族拥清派进行招抚;战术上不到关
键时间不动用满洲兵,即使在关键战役中也大抵是让绿营兵和汉军打前阵,满洲兵将处于
二线,这样既可减少伤亡,又可起到监视汉军和在最后关头夺取胜利首功的作用。
清廷以汉制汉的策略变化,突出地表现在下面几件事情上:一,顺治十年(1653)起用洪
承畴经略西南;二,利用软禁中的郑芝龙招抚东南沿海的郑成功(这两位福建泉州府人的
重新起用,就清廷而言是迫不得已的,在驾驭上颇费心机);三,顺治十年八月十九日清
廷主持皇室同平西王吴三桂联姻,把公主嫁给三桂之长子吴应熊②;四,顺治十一年(16
54
)二月二十日一度决定把镇守广东的两位汉族藩王之一靖南王耿继茂移镇广西,让他不仅
统率原部兵马还兼管原定南王麾下的军队①。
-----------------------------------------------------------------------------
---
① 《清史稿》卷二百四十四《赵开心传》记:“满洲兵初入关,畏痘,有染辄死。”类
似避痘事实见于许多史籍。清顺治帝和豫亲王多铎等均系染上天花而病死。
② 顺治二年十一月十五日,豫亲王多铎由南京凯旋回京,不仅掠得了白银一百八十多万
两和其他大批财物,还抢得“才貌超群汉女人一百零三”,送顺治帝十名,摄政王多尔衮
三名,辅政郑亲王济尔哈朗三名,肃亲王豪格等各二名,英郡王阿济格等各一名。见《清
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中册,第一九七页。《清史稿》卷二百四十四《季开生传》记
:顺治十二年“民间讹言往扬州买女子,开生上疏极谏。得旨:太祖、太宗制度,宫中从
无汉女。朕奉皇太后慈训,岂敢妄行,即太平后尚且不为,何况今日?”说宫中没有汉族
女子完全是文过饰非。
① 方文《涂山续集·北游草》。按:“争肯”即“怎肯”之义。
② 《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下册,第二六八页。
① 《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下册,第三○四、三○五页。
--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 来源:·饮水思源 bbs.sjtu.edu.cn·[FROM: 202.120.7.16]
[返回上一页]
clq
饮水思源 - 精华区文章阅读
发信人: rickhunter (everything), 信区: history
标 题: 第二节 清廷命洪承畴出任五省经略
发信站: 饮水思源 (2003年07月03日23:07:42 星期四)
顺治九年孔有德在桂林兵败自杀,同年十一月尼堪在衡阳阵亡,打破了清军不可战胜的神
话。清廷满洲贵族集团经过一番秘密商议,决定派遣内翰林国史院大学士洪承畴以兼兵部
尚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的名义总督军务,经略五省。档案材料表明,决定任命洪承畴为
五省经略是在顺治十年五月②。开初经略的范围是指湖广(今湖北、湖南二省)、广东、
广西、云南、贵州等处地方。顺治十年六月洪承畴就以“钦命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
南、贵州等处地方总督军务兼理粮饷、太保兼太子太师、内翰林国史院大学士、兵部尚书
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的官衔题本请“选调堪战将兵以期剿抚奏效”③。洪承畴建议抽调
的兵将分别由京师、直隶、宣大、陕西(包括固原、宁夏)、山东、河南、江南、江西、
浙江、福建各处驻军内挑选。陕西、山西、辽东、河南籍的精锐兵将,“其北直、山东、
江浙腹里弱兵不得混入”。“通计边镇、内地选调将兵共一万一千有零”,将领有虾(侍
卫)张大元、马豹子(即王辅臣)、正黄旗下李本深、刘忠、各饶营总兵刘芳名、高弟、
胡茂祯、副将王平、高谦、高万里、张鹏程、李荣、张洪德,张国勋、刘应杰、范绍祖等
,“镶黄旗下替职闲官白广恩老病,不能领兵,止随臣军前为招抚榜样”①。不久,清廷
考虑到在广东的尚可喜、耿继茂位居王爵,不便交洪承畴节制,在同年七月二十七日由内
三院传旨:“广东贼势溃散,地方渐平,且去湖南辽远,应专任两王(指平南王尚可喜、
靖南王耿继茂)及该督抚料理。江西切近湖南,一应用官调兵事宜时有关涉,袁州、吉安
一带余贼未清,应抚辑剿御,著经略辅臣洪承畴兼理,敕印即与换给。尔内院传谕该部遵
行。”②洪承畴在八月十四日行至山东武城县郑家口接到新颁敕谕一道、银方印一颗,即
将闰六月初八日原任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的敕谕、银印交使者缴回③。敕
谕中说:“兹以湖南江户地方底定已久,滇黔阻远,声教罕通,不逞之徒,未喻朕心,时
复煽惑蠢动,渐及湖南,以致大兵屡出,百姓未获宁息。朕承天爱民,不忍勤兵黩武,困
苦赤子,将以文德绥怀,归我乐宇。必得夙望重臣晓畅民情,练达治理者假以便宜,相机
抚剿,方可敉宁,遍察廷臣,惟尔克当斯任。前招抚江南,奏有成效,必能肃将朕命,绥
靖南方。兹特命卿经略湖广、江西、广西、云南、贵州等处地方,总督军务,兼理粮饷。
”敕谕中授予洪承畴相当大的权力:“巡抚、提督、总兵以下悉听节制,兵马粮饷悉听调
发,文官五品以下、武官副将以下有违命者听以军法从事。一应抚剿事宜,不从中制,事
后具疏报闻。……务使滇黔望风来归,官民怀德恐后,庶称朕诞敷文教至意。功成之日,
优加爵赏。候地方既定善后有人,即命还朝,慰朕眷想。”①很明显,清廷的再次起用洪
承畴是在满洲和亲信辽东将领遭到严重挫折的情况下,为了征服南明而采取的重大措施。
这次抽调的兵将大体上是清军入关以后投降的明朝和大顺军旧部,如李本深是高杰的部将
,刘忠在大顺政权中曾被封为平南伯。洪承畴在调兵遣将准备就绪后,又以识途老马的姿
态上路了。
-----------------------------------------------------------------------------
---
② 《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下册,第二七○页记:“户部尚书车克等谨奏为钦遵
圣旨事,……顺治十年五月二十五日午刻圣谕内三院(特命洪承畴为经略湖广等五省军务
)。”
③ 原密疏稿及揭帖均见《明清档案》第十七册,A17—76号、A17—77号;另见《明清史
料》甲编,第四本,第三○七—三○九页。
① 均见前二件。
② 《明清档案》第十七册,A17—107号《上传》。
③ 《明清档案》第十七册,A17—134号,洪承畴八月十五日揭帖。按,同书中A17—81号
有尾书顺治十年闰六月初日之敕谕稿一件,其中已将“广东”圈去,旁改江西;“事关藩
王及公者”圈改为“事关续顺公者”。
① 《明清档案》第十七册,A17—81号;又见A17—133号洪承畴八月十五日揭帖。
--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 来源:·饮水思源 bbs.sjtu.edu.cn·[FROM: 202.120.7.16]
[返回上一页]
NEWBT官方QQ群1: 276678893
可求档连环画,漫画;询问文本处理大师等软件使用技巧;求档softhub软件下载及使用技巧.
但不可"开车",严禁国家敏感话题,不可求档涉及版权的文档软件.
验证问题说明申请入群原因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