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q
浏览(5) +
2005-05-22 23:01:54 发表
编辑
关键字:
在俄罗斯,斯大林似乎是不受欢迎的。凤凰台“采访”的几个人都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时不允许他们逃难表示“伤心”,还有一个官员的朋友抱怨朋友没有利用职权告诉她逃生的信息。呵呵,那我们来看一下中国是怎么逃难的,又有什么结果。
--------------------------------------------------------------------------------------------
http://new.yunnan.cn/3712/2005/03/30/57@204873.htm
--------------------------------------------------------------------------------------------
新闻中心 >> 资料区 >> 资料区
中国远征军滇西大战纪实
云网 http://www.yunnan.cn 2005-03-30 16:06:12 云网整理 字体:大 中 小
这里讲述了中国远征军滇西抗战的历史……
滇西民众挥汗洒血修建滇缅公路
修路任务事关国家抗战大局,数十万云南各族人民响应政府号召,从四面八方汇集修路工地,在没有任何修路机械的情况下,以自己的双手向恶劣的自然环境开展,仅用8个多月的时间就在滇西的崇山峻岭中开凿了这条长达1140公里滇缅公路。
一、从加尔各答到昆明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相继占领香港、菲律宾,1942年1月,又以重兵集结于缅南及泰北地区觊觎战时中国惟一国际通道滇缅公路。此后仰光陷落,这意味着中国将再次成为与世隔绝的“孤岛”。对亚洲局势,美国总统罗斯福异常关注,他曾担心中国的抗战形势因日本的封锁而崩溃。1月30日,日军攻占毛淡棉当天罗斯福即在内阁会议上提出:“开辟一条空中运输线和另辟一条陆上补给线”,并要求空军上将阿诺德研究将物资空运到中国的一切可能的途径,“不管多么困难,我们都必须使航线保持畅通。”在这样的背景下,飞越驼峰航线开始启用。1942年3月21日美国空军组建了阿萨姆—缅甸—中国空中运输部队,并于当天由25架泛美航空机开始空运。然而这条世界上最危险的航线并不能十分有效地向中国提供援助,在这种情况下修筑一条新的陆上公路就十分必要了。
中印公路始于印度雷多,经密支那后分为南北两线,南线经八莫、南坎至畹町与滇缅路相连;北线越过伊洛瓦底江,经腾冲、龙陵与滇缅路相接。因而中印公路是合并959.2公里的滇缅路,300多公里的保密公路,500多公里的雷多公路而成的,全长1800多公里。因为它起于印度雷多,所以美国又叫它“雷多公路”。又因为这条路是中美工兵合作开路,又叫“华美路”,另又因修这条路的目的是打破日军的封锁,并最终击败日本会师东京,所以也叫它“到东京之路”。蒋介石则在一篇演说中提议将中印公路命名为“史迪威公路”。总之中印公路是一条穿行于罕无人迹的原始森林里的难以想象的战时公路。
与中印公路同时开工的是从加尔各答到昆明的中印油管。全长3000余公里的中印油管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油管。它与中印公路一起在缅北丛林里艰难地蜿蜒。此后战争的“血液”通过中印油管源源输送至中国战场,极大地推动着中国战场胜利的速度。
昂贵的工程
这张照片向人们描述了架设中印油管的一个场面,除了必须的机械之外还需要高射机枪。因为铺设中印油管的困难除了缅北与滇西的高山之外还有日军的袭扰。3千多公里的油管就是这样一根一根连接起来的。只有在战争的情况下人们才可能会铺一条这样昂贵的不计成本的管道。
滇缅公路中断后,中国战区的油料来源只能靠中印驼峰航线,运量极为有限,根本不能满足国内战争的需要。民用汽油也出现严重油荒。当时提出“一滴油一滴血”的口号,民用汽车大都改用酒精和木炭。汽车停驰日多,运输濒于瘫痪。
中印公路通车后中印油管也接通输油,被称为“黑色血液”的石油源源输送至中国战场。这使当时人们通常用来形容中印公路是“血管”的说法,不再是一种比喻。所谓油管是一种直径10.16厘米与15.24厘米的铁管,每节长6.96米,节与节之间用钢夹固定或焊接。油管从加尔各答起,经汀江、雷多、密支那、八莫、畹町至昆明,长3000余公里,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油管。油管的铺设与公路的修筑一样艰难,中国工兵第12团与中国境内的数万民工将铁管一节一节向刚刚被克复的腾冲、龙陵接近,最终使油管展延至缅北丛林东来的油管衔接。此后战争的“血液”通过中印油管极大地推动着中国战场的进展速度。云南各地军用机场的飞机能就地加油投入作战及运输。嵩明机场的“空中保垒”B—25可以加足汽油后直飞日本东京轰炸。据统计,中印油管自1945年6月输油至同年11月停止输油,7个月共输入航空汽油、汽油、柴油等油料10万余吨。
日本投降后,中印油管在1946年1月4日完全停止输油。
二、非凡岁月里的平常人生
缅甸沦陷后,怒江以西的德宏、腾冲、龙陵也相继沦陷。而怒江东岸则成为抗战的最前沿,滇西重镇保山重兵屯集与日军隔江对峙。1942年5月4日日军空袭保山,炸死本地居民及难侨万余人。后又投掷细菌弹,同时在沦陷区投放鼠疫病原,不愈月,瘟疫遍地死人无数。6月1日,云贵监察使李根源亲临保山前线发表《告滇西父老书》。怒江以西的沦陷区民众抗日运动如火如荼。
对于人类抑或历史而言,战争肯定是一个不平常的岁月,然而,在这个非凡岁月里生活或生存的人并不会因为战争的降临而变得不平凡起来,他们在这个动荡的兵荒马乱的非常岁月里依然度过着他们各自的平常人生。只是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于用历史学家的眼光来看待战争,我们总是对那些重要的战役津津乐道,而且我们总是很容易记住那些功勋卓著的将军,战争是属于英雄的,真正的英雄永远只可能产生于战争年代。这是人们一贯的想法。其实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人们的日常生活才是最动人最真实的,当然也是苦难的,因而他们有很多理由值得人们关注。
1942年5月4日,日军进占龙陵的消息传至腾冲后全城一片恐慌,腾龙边区行政监督龙纯武急电昆明求调他职,龙纯武将搜刮来的数百驮烟土先行运出腾冲,然后准备动身逃往昆明。在龙纯武动身前当地士绅请求他对日军实行抵抗,不要放弃腾冲。龙监督置之不理,率特务营仓皇逃往昆明,被任命为云南警备副司令。城中各机关职员此刻也纷纷四处逃散。腾冲县长邱天培将龙纯武送至芹菜塘后于当日下午返回腾冲,并在商会召开临时会议宣布县府与各机关撤退。邱天培的决定遭到全体与会士绅的反对,当地士绅认为作为县长守土有责,敌兵未至为什么要撤退?于是当场表决并议定,派兵沿龙川江一带设防,炸毁腾龙、龙安两桥,并沿途设岗哨监视敌情。当夜3点,邱天培县长即携家眷并率腾冲自卫队及警察向腾北曲石逃去。
战争阴影下的日常生活
这是一张堪称杰作的照片,照片里有一种令人震撼的真实的力量。滇西乡村日常生活图景与头顶上呼啸而过的飞机完美地统一在一起,真实地再现了一段曾经在滇西发生过的历史。画面上的农民似乎并没有抬头仰视此刻正在从头顶上掠过的飞机,显然他对于眼前发生的一切已经司空见惯了,或许远处有什么比天上的飞机更能吸引他,因而他平静地眺望着远处。此刻这个农民担着那个年代滇西城乡最习惯用的木桶进行着他的日常生活,即使在战争的阴影下仍然要继续他的日常生活。他们把这种日常生活叫做“日子”。战争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它粗暴地打断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县长邱天培率先弃职逃跑,其余各机关主管人员也大都私自潜逃,全城大乱。驻防腾冲的护路营也由营长李从善率领撤退至城西30里处,仅留少许士兵在城中维持秩序。此时边城腾冲城内人心浮动极度惊恐。5月8日,大批从缅甸逃出的伤兵及难民涌入腾冲,约有数千名来自八莫的难民在城外四、五保街沿门乞求住宿。当地居民为他们提供食宿并催促他们赶快离开。另外有从缅甸密支那逃出的数千难民未入腾城,直接向腾北曲石、瓦甸一路走去。当地士绅目睹这样混乱的局面,派人追送信函请邱县长回城主持,邱天培于是从曲石返回。5月9日晨,第66军第28师师长刘伯龙率20余名官兵从缅甸退至腾冲,当地士绅力请刘伯龙留在腾冲与腾冲民众工人御来犯日军。刘伯龙告诉士绅们他没有兵可以指挥。之后匆匆离开腾冲到永平收容部队。邱天培县长获悉日军已抵达距离腾冲只有40余里的孟连街后,又一次在深夜出逃。此后,城中居民纷纷弃家逃难,腾冲四处谣言蜂起慌乱异常。又因有人强行拉夫征马,男人白天轻易不敢出门。沿途的道路上到处可见老人与孩子赶着黄牛驮着简单的行装。因仓促逃出无法携带足够的生活用品,致使许多逃难的人们日常生产陷入困境。5月10日下午2点,292名日军不费一枪一弹大步直入腾城。其中,腾冲城内各机关大门洞开,居民逃散,腾冲已成一座空城。在缅甸防御战开始之初腾冲一直是战略后方基地,因而物资屯积较多,数日前腾冲商会刚从密支那运来大米3000余驮,还有相当数量的食盐和棉纱此时悉数落入日军之手。
日军占领腾冲之后,除少数驻在城内其余均驻守在城附近的英国领事馆、新桥河、五保街一带。每日派巡查队四处巡查。凡道路要口便构筑防御工事,并四处抓夫。最初战领腾冲的日军人数较少,因而他们便布置疑兵,每日清晨日军便列队从北门出,并让当地人知道他们要到前方作战。傍晚又由南门而归,四处扬言他们的增援部队已到。据方国瑜先生的《抗日战争滇西战事篇》记载:日军进入腾冲之初,为追击腾冲护路营不得不唱空城计,只留少数日军守城,在四面城楼上扎草人并穿上日军军服,持枪守卫,远处看去俨然站岗的日军。而且日军的空城计居然数月之间无人识破。显然这些日本人读过中国的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不过在空城计的故乡上演空城计这确实太不幽默了。
日军占领腾冲不久便成立军政班,组织地方维持会,以当地土豪李子盛为会长。日军占领腾冲后奸淫抢掳无所不为,当地人将日军视为野兽。只要听到日本鬼子出现的消息即逃散一空。当时大多数老百姓白天皆遁入深山老林里,至夜才敢沿小路潜回家中,到第二天清晨又躲避在森林里。平日村寨之中都看不到人影。维持会成立后派人四处劝阻人们回家,仍只有少数人回来。城中的居民则陆续返回,日军给每个居民发良民证,每月巡查一次。在此期间,城中的地痞无赖则趁火打劫盗窃横行。平日富足之家均破家丧产,沦为赤贫。而一些先前生活无着的地痞无赖反而因此发家致富。当时腾冲有一句广为流传的民谣:“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在正常的年代用正常的手段致富,在非常的年代用非常的手段发家。古今如此。
秤平斗满
秤平斗满这是一个最朴素和古老的市场原则,即使在战争期间也一样。这是盟军炊事员在向保山市民购买食盐的情景。从照片上看这是滇西一带一直食用到六七十年代的砣盐,保山少女把左手放下让秤杆高高翘起以示秤平斗满。图中的美国炊事员在细致地观察着秤砣所标示的位置。
腊戌失守后,滇缅路上大批昼夜不息逃难的人流、数以千计的车辆涌入保山。保山古城一时为之拥塞不堪一片混乱。白天随处可见的是难民因盘缠不够便设摊出售随身所带衣物,晚上无处安歇的难民便到车子下面或街头、田边露宿。据说当时保山因大量难民涌入古城人口净增10万。这些有幸在惠通桥炸毁之前通过怒江的人群对芒市、畹町已经沦陷的消息并不甚知晓。5月4日,设立在保山的国立华侨中学因校庆于城中保岫公园举办大型运动会,并邀请城内省、县立师范及中学参加。运动场周围悬挂着青天白日旗和各式彩旗,有数万人观看。人群中大半是刚从南洋和泰、缅等地回国的难侨。据当地人后来的回忆,这次活动是保山有史以来场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中午12时,27架日军飞机飞临保山城上空,此前人们相互传闻将有美国空军来保山助战,而防空部门亦未发出警报,当日军飞机出现时人们仍以为是美国飞机前来助战。因而人们并不避让,还翘望挥手欢呼,当炸弹落地后人们才知道是日本人的飞机。当时保山城中火光冲天,全城尸横遍野。昔日繁华的大街上尽是断臂残肢,三牌坊、十字街等繁华地带瓦砾横飞已是一片废墟。稍顷,又有27架飞机前来轰炸。是夜,保山城内哀鸿四野,幸存者在绝望地寻找在轰炸中失散的生死未卜的亲人。有的背着已经死去或被炸断手脚的亲人,有的则在亲人的尸体前哀嚎不已。据方国瑜先生《抗日战争滇西战事篇》记载:此次日军轰炸保山炸毁房屋千余所,死伤约2万人。次日正午又有54架飞机来袭,狂投炸弹,当时城内居民均已疏散到安全地带,因而无人受难。据当时第11集团军总司令部作战参谋杨肇骧回忆,日军轰炸保山后,滇西重镇保山空无人影,景象极为萧条,到处飘溢着腐尸的臭味,成群的野狗在大街上乱窜,废墟上空乌鸦成群鸦声不绝于耳。直至宋希濂将军派人将躲避于板桥的保山县长刘言昌找来,命他迅速清除城内死尸,救济难民,整理街道,恢复秩序。此后大批民工挖掘被废墟掩埋的尸体。直至一星期后居民才陆续回城。
当时保山驻军为第6混城旅,称熄烽部队,负责漾濞至畹町防务,旅长龙奎垣。第6旅平时纪律极为涣散,全旅大小军官都利用军队势力,勾结商人做鸦片生意,或在滇缅公路沿途设卡征税,为当地人所痛恨。曾有一笑话在当地颇为流行,该旅有一排长在出操时让士兵穿一只布鞋,一只草鞋,行进时他的口令是“布鞋—草鞋”。龙奎垣大为赞赏当即就将这个排长提为连长。5月4日夜间,日军到达惠通桥的消息传来之后,龙奎垣与保山县长刘言昌宣告敌军已过怒江,于是全城嚣然。龙奎垣令部队把守四道城门,以检查为名在城中大肆抢劫,并放火烧毁正阳南路,银行、商号、富户无一幸免。之后,才撤出保山逃至永平、下关一带。当夜保山居民扶老携幼弃家逃难,沿途哀声四起。《抗日战争滇西战事篇》是这样记录的:“保山城内,余火未熄,死尸纵横,肃杀之气,已成鬼市死城也。”事后保山民众纷纷告发龙奎垣抢劫保山。驻防保山的第11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将状子转给龙云。迫于压力龙云不得不将其撤职,并将该旅调离保山。
入缅远征失利后大批在溃退中失散的远征军士兵亦从滇缅路退回。此时他们已成散兵游勇神情狼狈,与两月前那支士气高涨的军队判然有别。他们成群结伙骚扰沿途难民,逢村寨便强行索食,甚或抢劫、奸淫归国难民。驻防保山的第11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闻讯后迅速组织人员沿途收容。不论官兵一律强行收容,并在保山、永平、下关设立收容站。先后收容1万余人,编入重新恢复的第28师。
由于日本在轰炸保山城时投掷细菌弹,因而在轰炸数日后保山即爆发霍乱。霍乱首先在难民和难侨之间流行,溃退的远征军也多有罹患瘟疫的。此后疫病在保山城乡迅速蔓延,当地驻军亦不能幸免。数日之内,或合族而丧或合家而亡,有的村寨已无人抬尸。此后,瘟疫绵延至滇西数十县。据统计仅1月间保山坝区就有约6万人因霍乱而死去。在怒江以西的沦陷区侵华日军则收买缅奸、汉奸在公路沿线的水沟、水井中投入霍乱病菌并传播鼠疫。仅腾冲西北区就有15000余人死于鼠疫。梁河、盈江等地据各司统计死于鼠疫的不下万余人。如今上了年纪的保山人在回忆这段往事时仍记忆犹新铭心刻骨。然而当时任保山县长的刘言昌在借口办理瘟疫流行的善后事宜中居然大肆敛财,保山当时有36乡镇,每乡镇摊派3万元,共108万元,当时约折合黄金1000两。除少量用于救济难民外,其余均不知下落。各乡长亦借机追加派款,尤使保山民众雪上加霜苦不堪言。在整个滇西抗占中保山老百姓作出了巨大的牺牲。10万大军所需的粮草多半由保山就地解决,部队运输所需的马匹民夫皆向保山当地征调,前线构筑工事的木石材料大都取之于保山当地。惠通桥附近的老百姓甚至将自家的门板也抬给部队构筑工事。军队住的房屋,吃的蔬菜肉食也都是来源于保山当地。当时的《正义报》在1944年8月3日《伟大的保山民力》一文中高度评价保山的老百姓在滇西抗战中所起的作用。
三、战争中的另类人生
滇西沦陷后,日军先后在滇西建立了20多个慰安所。众多被劫掠而来的妇女成了日军发泄兽行的工具。这些终日与野兽同行的妇女是战争中最凄惨的受害者。她们的悲惨在于,她们不能被人们理解甚至不被自己理解。因为她们甚至不能向人们诉说自己的苦难,除了不幸之外她们还比别人多了一些难以启齿的羞辱。她们如果还活着的话,绝大多数人只能对自己屈辱的往事保持缄默。
在日军的几乎所有参战部队中有一个极特殊的人群,她们既不参加作战也不属于部队编制,然而她们始终跟随着日军作战部队甚至和日军一起毁灭。这个人群就是被人们称做“慰安妇”的随军妓女。据考,“慰安妇”的首次出现是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之后,始作俑者是臭名昭著的侵华罪魁冈村宁次,时任日本上海派遣军副参谋长。到1932年3月,驻沪日军已达3万人,野蛮成性的日军制造了多起强奸当地妇女事件,引起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强烈谴责。为搪塞外界对日军兽性的指责,冈村宁次决定效仿海军的做法,从长崎召来一个“慰安妇女团”。至1932年7月,第一批慰安所在吴淞、宝山、庙行和真如等地建立。这段历史如今已为世界“慰安妇”研究学界所公认。1949年,冈村宁次曾亲口对新闻记者说:“我是无耻至极的慰安妇制度的始作俑者。”而“慰安妇”制度的大规模推行,并且使20万以上的中国妇女沦为日军的性奴隶的,正是日本右翼分子正在矢口抵赖的南京大屠杀。在占领南京期间,日军兽性大发,狂乱的性行为导致日军性病流行,致使部队大量减员,同时日军的兽行遭到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为此日军开始考虑在各战区大规模地建立“慰安所”。1938年1月13日,日本华中方面军东兵站司令部挂出了“杨家宅娱乐所”的木牌,日军二战期间的第一家“慰安所”在上海成立了。从此,人间地狱般的“慰安所”像瘟疫般在整个亚太地区蔓延开来。
在滇西沦陷区日军先后建立了20多个慰安所。凡日军师团部、联队部、大队部驻地均设有慰安所,甚至一个中队到某地暂驻也要设一临时慰安所。1942年5月,日军在芒市三棵树、树包塔和龙陵县镇安街首先建立了慰安所。初期慰安妇数量不多,因而军官之间或士兵之间常常发生争夺慰安妇的械斗,甚至发生士兵枪击军官的事件。5月底日军从台湾运来100多名慰安妇,在龙陵县城的一家宗祠及教堂开办了慰安所。此后日军在龙陵组织维持会,并命令维持会给日军提供600个“花姑娘”。而龙陵的老百姓大多逃入深山,一时难以筹集数量如此之多的妇女,于是日军四处扫荡,到处搜索花姑娘,凡搜到姑娘先行轮奸然后送往慰安所。又先后在董家沟、白塔、龙山卡、平戛、腊勐等地建立慰安所。在被迫充当日军慰安妇的当地妇女中,有3个妇女的丈夫也被日军抓到慰安所烧水,而日军就当着这几个妇女的丈夫蹂躏他们的妻子。
腾冲沦陷之后,日军在古城四处奸淫妇女,一位老人曾向人们讲述他的目击:一队日军曾在古城大街上轮奸一个姑娘,然后将姑娘裸体捆于床上抬到腾冲闹市区的文星楼下,拦住过往行人不论老幼强迫行奸,供日军取乐。有一70多岁的老人是姑娘的祖辈,日军亦用刺刀强迫老人行奸,老人苦苦哀求,日军竟剥光老人的衣裤,将老人压在姑娘身上。
Y将军与X将军
Y将军是中国远征军上将司令长官卫立煌,X将军则是照片上表情严峻的美国人史迪威。这是因为史迪威在他的反攻缅北的文件上将远征军称为Y部队,将中国驻印军称为X部队。这可能是崇尚科学的西方人喜欢玩的把戏。据说史迪威曾这样对驻印军解释:“我们是X部队,X是什么?未知数。可以很大很大也可以很小很小。大家要同心协力,练好本领,写个很大很大的X。我们不仅要打回缅甸,还要打到东京去。”照片上决定缅甸战场成败的两位将军在保山机场见面。史迪威知道卫立煌喜欢车子便专门从印度给他空运来20多辆美式吉普车。据说当时在中国其他战区还没有这样的车,这是史迪威的权力,即使是蒋介石也奈何不了他的。X+Y便可决定缅甸的命运,X部队从缅北打过来,而Y部队从滇西打出去,于是缅甸就解放了。
日军在腾冲先后建立了10多个慰安所,除了强迫抓到当地妇女充当慰安妇外,还从朝鲜、日本运来几十名慰安妇。据说还有在中缅边境被日军俘虏的12名中国女兵。日军为掩入耳目,给众多的慰安所取了各种名字,如某某军妓院、某某俱乐部、某某娱乐部、或某某庄如“翠明庄”、“清明庄”等等。所有慰安所均实行封闭式管理,由日本人直接经营。平日不准许慰安妇单独外出。有少数慰安所是为军官开设的,有铁栅栏大门设有门岗,不允许士兵入内。每个慰安妇的房门上均有牌子。少数军官几乎每晚都住在慰安所内。有的军官与慰安妇相对固定。如腾冲顺城街的慰安所就是一所专门为军官开设的慰安所。慰安所内一般将慰安妇分为三等,日本慰安妇人数最少专门为校级军官提供“慰安”属上等,专为下级军官“慰安”的朝鲜慰安妇次之,中国及缅甸慰安妇为日本士兵淫乐为最次,她们必须为日军士兵提供全日慰安,来者不拒。一般情况下,日军士兵须凭票入内,而且规定时间。如果在作战期间则所有的士兵均可入内,于是常常出现排队等候,挨个入内的情形。当时战地记者潘世征在中国远征军刚刚攻克腾冲时,来到腾冲城南参观了几所慰安所。据他的描述,慰安所的院子里几十个房间,每间房门上都贴着慰安妇的名字以及卫生检查合格证。这种合格证每星期换一次,上面签有日军军医的名字与印章。慰安所内的陈设犹如日本式家庭,大约是想造成“这里就是家乡”的气氛,以提高士兵的战斗情绪。
在日军行将灭亡之际,大部分慰安妇,尤其是中国慰安妇都惨遭日军杀害。当年的中国远征军战士许国均老人,曾亲眼目睹了日军杀害中国慰安妇的情景。他说:“1944年9月14日早晨,我们攻进了腾冲县城,在日军慰安所里我亲眼看到有17个中国慰安妇和几个婴儿被日军刺死在那里,有一个死去的慰安妇还紧紧地抱着一个血肉模糊的婴儿,真是惨不忍睹。”1944年9月26日的《扫荡报》,曾刊载了战地记者潘世征的题为《腾冲城内一群可怜虫》的文章。他在文章中写道:“又在一处城墙缝里发现了十几具女尸,她们都被蒙上了眼睛,死得非常整齐。这些可怜的女人,生前为敌人泄欲,最后又被判处残忍的死刑,她们犯了什么罪呢?”
苦难的爱情
照片记录了一个或许是我们所知道的最为悲惨的爱情故事。在持续了3个月的著名的松山战役中,像大雨般倾泄到松山的炮弹将松山变成了一座真正的废墟,可是在松山壕沟里还有一个临产的日本慰安妇在炮火中呻吟。她身旁的慰安妇茫然而又束手无策,3个月呼啸不止的炮弹声早就使她们的精神彻底崩溃了。据说这个日本慰安妇的未婚夫叫秋永忘义,是驻守龙陵日军的药剂少尉。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个任人蹂躏的慰安妇身上居然还会有爱情生长。那个叫秋永忘义的日本人此刻可能早已成为异国之鬼了。这个临产的日本慰安妇作为战俘被收容。我们不知道这个慰安妇后来的命运,更不知道那个在苦难中孕育的婴儿的命运。假如这个在大炮的惊吓中出生的婴儿后来长大,他(她)会怎样看待日本的侵华战争?
像对待南京大屠杀一样,日本始终在竭力掩盖侵华日军在半个世纪前犯下的罪行,由于日军大量销毁慰安妇档案,在“军事秘密”的名目下绝口不提慰安妇问题。日本右翼分子声称“慰安妇”制度仅仅是一种商业行业,甚至是妇女的自愿行为。而幸存的“慰安妇”们又对自己的这段人生最黑暗的日子讳莫如深。以致半个世纪前侵华日军的兽行至今仍掩埋在历史的暗影中。
四、从废墟发出的欢呼
1943年10月中国驻印军对缅北发起反攻,中国远征军为策应此次反攻,打通国际交通线,于1944年5月强渡怒江发起滇西战役。日军第33师团、第56师团为保障其主力侧背安全,企图凭借地形之利,固守腾冲、松山、龙陵、芒市、平达等大据点。中国远征军第20、第11集团军数万将士与滇西各族民众,奋战8个月,粉碎了日军为切断中印公路而实施的“断”作战计划,收复了滇西广大国土,与驻印军会师芒友。
1944年春,太平洋战事相对沉寂,而中国和印缅战场却异常激烈。战事主要在中国河南与缅甸两个区域展开。日寇利用空军掩护其机械化部队进攻河南和京汉线。同时以3个师团的兵力发动了大规模的英帕尔战役,攻击中美英联军的印缅战场后方基地,以扭转其在缅北战场的颓势。4月上旬,日军攻占了科希马,包围了英帕尔,英军主力第14军团处境艰难,整个印缅战场形势严峻。为阻止日军对印度的进攻和扩大缅北战场的胜利,都需要中国远征军从云南向日军侧背发动进攻。美国总统罗斯福于3月17日致电蒋介石要求尽快从云南发起进攻。蒋介石出于政治考虑,对使用中国军队投入决定性的进攻极为谨慎,因为消耗他的嫡系部队将直接削弱其个人势力和危及国民党统治的重大问题。加之,此时日军正对河南与京汉铁路发动大规模攻势。因而蒋介石只先后派遣第50师、第14师空运增援缅北战场,并在给罗斯福的复电中明确拒绝了其从云南出兵的要求。他说:如再强行投入超出中国国力的战斗,“必将招致日军入侵云南、四川,以及新疆革命、山西赤化与最终全国赤化的局面。”蒋介石的答复自然不会令华盛顿满意。此后罗斯福又致电蒋介石强烈要求云南远征军开始反攻,电报说:“假若云南军不用于协同作战的目的,则空运装备、提供训练教官等我方沤心沥血的广泛支援,亦将失去意义。”在美国的压力下蒋介石终于决定发动滇西大反攻。4月14日,军政部长兼参谋总长何应钦签署了“怒江攻势命令。”此后担负滇西大反攻的第20集团军、第11集团军分别将军部移至保山瓦房街与保山板桥附近。远征军司令长官部亦由楚雄移至保山马王屯。蒋介石于4月25日致电远征军,“此次渡江出击之胜负,不仅关乎我国军之荣辱,且为我国抗战全局成败之所系。”英国首相邱吉尔对中国决定发动怒江的攻势,致电蒋介石表示欣慰,并将“伫候其进展之佳音。”
盘踞怒江西岸的日军,两年来既不能越过怒江天堑,又深恐中国军队反攻,只得改攻为守。1944年春夏,日军第33军司令官本多政材中将根据怒江上空战云密布的形势,预料中国军队“将于近期发动进攻,滇西远征军作战,与以前在滇西扫荡战不同,将是一场防卫缅甸生死攸关的重大战役。”此后日军在怒江西岸各据点加固工事准备与中国远征军决一死战。
被俘虏的日军慰安妇
这是一张美国人拍摄的照片。在密支那收复后有17名朝鲜慰安妇被俘虏,当然这是幸存的慰安妇了,因为在密支那的慰安妇肯定不止17人。从朝鲜到缅甸,这些战争中最不幸的女人,走过了她们一生中最苦难而漫长的历程。她们是战争中最凄惨的受害者,她们的悲惨在于她们不能被人们理解甚至不被自己理解。此刻别人正在为胜利而欢呼,她们却不能欢呼。这是一群不能为胜利欢呼的人。
1944年5月11晚,集结在怒江东岸的两万余中国远征军,在怒江150公里正面12个渡口乘坐橡皮艇强渡怒江。第11集团军主力仍在怒江东岸防守,担任策应的各加强团则分别由各渡口渡过怒江,向指定目标游击牵制。第76师加强团在平达街与日军激战,双方损失惨重,日军以驮马百余各载尸体两具向西北逃窜,沿途鲜血淋漓,绵延5公里。以后远征军逐次包围了平达,以掩护担任进攻主力的第20集团军侧背安全。
5月11日至25日,远征军渡过怒江并冲上高黎贡山,完成了渡江攻击战的第一阶段预定的目标。在渡江行动中由于江雾的掩护因而极为顺利,渡江的惟一损失,仅17名后援人员触礁倾覆。远征军渡江后西岸民众自发协助杀敌。渡江作战是中国抗战以来第一次对日寇的大反攻。美陆军部长史汀生称:“滇西远征军怒江出击,是东南亚过去一周内盟军作战的重要新闻。”远征军渡过怒江仰攻高黎贡山,与日军多处发生激烈而规模不大的战斗,重庆方面鉴于中国驻印军已开始攻击密支那,敌难于短期内调动大量部队增援滇西,遂令远征军全部转入攻击渡江作战。第20集团军所辖第53军、第54军、预备第2师为右翼攻击军,攻击目标仍指向腾冲。第11集团军所辖第2军、第6军、第71军为左翼攻击军,向龙陵、芒市方向实施战役突击。此后滇西反攻进入第二阶段,战役集中在腾冲、松山和龙陵。
远征军第20集团军自渡怒江以后向高黎贡山日军占领的各要隘持续攻击。分别攻下南、北斋公房及明光、固东,江苴街,形成了对腾冲四路攻击的态势。
腾冲旧名腾越,是南方丝绸古道上的一座著名古城。腾冲城战前有人口5万,城墙周长约4公里,高约7米,厚约4米,为岩石所筑坚固异常。日军盘踞腾冲两年多在城内修筑了重点堡垒30余座,各街巷堡垒星罗棋布,战壕四通八达,整个腾冲城已成一座庞大而坚固的堡垒。
原始丛林中的中国军队
藤蔓横生的环境展示了缅北原始森林的面貌,一支庞大的军队在这样的森林里是很容易消失的。在这样的森林里作战解决给养最有效的工具是马车。这些马比本地的马要显得身材高大,显然它们是被军队挑选出来服役的良种马。在遮天蔽日的原始丛林里和士兵们最亲密的就是它们了,从某种意义上说,战争是这些马驮出来的。
8月2日,远征军第36师开始向西南城墙攻击,将城墙炸开一缺口突入城内,8月5日,美军飞机集中轰炸四周城墙,炸开13处缺口。8月14日,美军飞机猛轰东门日军守备队本部,日军148联队长藏重康美大佐被炸死,由太田正人大尉代行其指挥。经反复争夺西南角日军全部歼灭。17日,攻城部队自西南角及南门西侧阵地城墙缺口陆续进入城内。预备第2师、第36师、第198师、第116师各主力突入市区,展开巷战,日军室室设防,而街巷堡垒又星罗棋布,战斗空前激烈,远征军各部每天伤亡人数均在500人以上。8月24日远征军攻占西门阵地,9月1日,攻占东南角阵地并先后攻克城内武侯寺、城隍庙、文星楼、县政府、秀峰山等阵地。至9月9日,日军残余被远征军压缩到城东北角一隅。此时蒋介石发来训令:“腾冲必须在‘九·一八’国耻纪念日之前夺回。”攻城部队加强攻势。9月12日夜,日军指挥官太田大尉知末日来临,遂向军司令官、师团长发出凄惨的诀别电,烧毁军旗、密码本,破坏了无线电通讯设备的残余兵力进行最后的抵抗,全部被歼。有残敌50余趁深夜暴雨向东门外偷逃亦全部被歼。至14日上午,城内零星之敌被肃清,腾冲完全收复。古城建筑亦破坏殆尽。后世史称之为“焦土抗战”。
据第20集团军战报称:1944年反攻腾冲以来,历经大小40余战,毙敌联队长藏重康美大佐以下军官100余员,士兵6000余名;我亦伤亡官佐1334员,士兵17275名。是役阵亡官兵和死难群众葬于腾冲国殇墓园。墓园位于腾冲城南,占地5公顷多,于1945年7月7日建成。墓园有蒋介石、于右任、何应钦、卫立煌、李根源撰写的对联。
作为滇西反攻左翼的第11集团军于5月29日分别从攀枝花渡、毕寨渡各渡口渡江后分南北两路攻击龙陵、松山。松山位于怒江惠通桥西北约6公里处,海拔2260米。滇缅公路由惠通桥向西,环松山过腊猛街,经狭长起伏的冈岭滚龙坡而至龙陵。日军以两年时间在松山腊猛构筑大堡垒群16座,小堡垒群5座,各堡垒间均有隧道直通,还有储备充足的粮服弹药仓库,其工事至为坚固。完整坚固的松山据点与腾冲、龙陵鼎足而立,是日军必守之地。远征军攻击松山是由6月2日怒江东岸的炮击开始的。6月4日,第71军第28师的主力开始向上松林阵地攻击,翌日即占领腊猛及竹子坡,同时切断腊猛与龙陵间的滇缅公路。至此松山守敌与其师团主力之间只能依靠无线电进行联络,此后3个月松山守敌一直处于四面被围的境地。松山之敌凭借坚固的工事顽强抵抗,虽重炮连续命中亦屹然不动。至6月20日,远征军第71军已伤亡1600多人。司令长官部急遣总预备队第8军的精锐荣誉第1师赴松山战场,与新编第28师交替。第71军军长钟彬亲自坐阵督战。第6军的新编第39师亦南下到达松山附近,此时惠通桥经抢修通车,汽车日夜输送弹药于敌阵前数百米。7月4日以后,远征军开始第二次攻势,占领了日军前沿阵地,还有空军配合,松山日军伤亡骤增。但远征军仍未能继续前进。
士兵还是乞丐
照片上衣衫褴缕的人是中国远征军的通信兵,如果不是作者注明你根本不会相信这是一个军人,可事实是滇缅战役就是这些形同乞丐的士兵们打赢的。
司令长官部又急派第8军主力第82师和第103师从昆明奔赴松山,卫立煌偕宋希濂和美国窦恩准将亲自到松山前沿视察。7月20日,第8军组织了一个非常坚强的尖兵团,由师长暂任团长,团长暂任营长,各级军官依次下降,开始第三次攻势,8月2日占领了干路子阵地。日军失去了干路子阵地后,金光守备队长为提高守备队的士气,选精干士兵28名组成挺进破坏班,身着中国便衣趁夜袭击远征军炮兵阵地,有数门山炮被毁。此后远征军仍以优势炮火在战斗机掩护下主攻关山阵地。同时从8月初开始,以20天左右时间掘坑道至日军关山阵地之下,使用3吨TNT黄色炸药施行大规模爆破,至此松山日军核心堡垒完全摧毁。9月7日下午,隐匿山林的残敌全部肃清。为时3个多月的松山战役始告结束。当日,东京广播电台称:“腊猛(松山)守军全员玉碎。”
松山之战是一场艰苦卓绝的血战。整个战役使用兵力先后达3个师,日军死伤850人,而远征军死伤为6763人,约1:8。后第11集团军总司令黄杰在其回忆录里写道:“实以松山地形复杂,蜿蜒数十里,敌人依据最强固之据点工事,凭险固守,虽经我空军炮兵之轰击,亦未能摧毁。”
松山的克复为远征军向龙陵、芒市、畹町的推进铺平了道路。
继腾冲、松山攻陷后,龙陵是滇西日军的最后一个重要的堡垒,龙陵古名黑水笼,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为哀牢县。东距松山70公里,北距腾冲约100公里,沿途山峦起伏地势险要。扼滇缅路要冲,其战略地位颇为重要。为日军在滇西与缅北的六大守备据点之一。一旦失去龙陵,日军在滇西事实上已无险可踞了。因而日军在龙陵周围的高地构筑了大量永久性坚固堡垒网群,在城内每一幢房屋都筑有堡垒,每堵砖墙上都有枪眼。日军准备在龙陵挡住远往军的西进,从而实现日军第33军的“将主力集结于芒市周围,在龙陵方面击灭云南远征军主力之后,前出到怒江一线,在援救腊猛、腾冲守备队的同时,切断印中联络”的“断作战”方案。
龙陵之战前后出现三次反复。第一次攻击于6月5日开始。第11集团军第71军第87、第88师向龙陵发起攻击,第2军第76师向平达进攻,直逼日军第56师团驻地芒市。6月10日,远征军先后攻克了镇安街、黄草坝、腾龙桥等,从而切断了龙陵与芒市、松山、腾冲的公路,并一度攻入县城,城内日军仅300余人固守3个据点待援。时连降大雨,空中补给及老百姓的骡马运输都很困难。远征军渡江以来所消耗的弹药未能及时补充,弹药已不足以作战。粮食也几乎告罄,士兵便以芭蕉根、山芋充饥。龙陵日军趁机反攻,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下令第88师放弃龙陵附近的阵地向东北撤退12公里到第87师的阵地上,第一次攻占龙陵失利了。日军第56师团长迅速抽调腾冲兵力2000余人,芒市1000余人火速驰援龙陵。双方在黄坝、香菇岭等地激战,及至远征军第8军荣誉第1师及新编第39师赶到,才转入反击。此后远征军各部向前推进,7月25日基本占领龙陵附近各日军据点。
第二次攻击龙陵是8月14日,远征军在34架飞机和炮兵配合下对龙陵进行猛烈攻击。日军荻尾少佐在轰炸中毙命。在此次进攻中尤以龙陵县城东南的老东坡战事最为激烈,日军在老东坡有20多个堡垒,其构筑十分坚固。日军使用爆炸性、燃烧性和糜烂性的十多种近距离攻击武器反击。经6个日夜的恶战,16次冲锋,
坠落的太阳旗
据说美国士兵特别喜欢战利品,只要是日本人的东西,水壶,帽子或大刀,太阳旗,他们都小心地珍藏,日后回国挂在自己的客厅里或卧室里作为人生经历的证明。一面太阳旗据说可以换到5条美国香烟。这张照片显然是应记者的要求拍摄的,因为画面里的人物都已经设计好了自己的表情。
于8月19日将老东坡日军消灭。远征军新28师约有800名官兵阵亡。在远征军攻占的日军阵地里有日军遗尸400多具。9月初,日军2000余人从芒市出发向龙陵扑来,各据点又先后沦入敌手。远征军急调后援部队紧急增援龙陵,稳定战场形势。此后在大垴子坡、南厂又遭到1000余日军的进攻,两地相继失守。9月上旬,远征军第5军第200师从昆明来援,第54军第36师由腾冲南下龙陵,经3天3夜血战才将原有阵地一一夺回。
当日军第33军向远征军大举进攻时,松山和腾冲两战略要地已被克复,日军预定的对缅北采取守势,对滇西采取攻势的“断作战”行动计划已经失去意义,日军第33军司令官本多政材中将含泪终止“断作战”方案,下令各部停止进攻。10月29日,中国远征军各部在炮兵、空军协同配合下向龙陵守敌发起第三次总攻,11月1日,远征军各攻击部队向中央合围,在300门大炮和美国空军协同下一举攻占日军在城中的核心据点观音寺。次日占据城西制高点,日军残部在远征军三面合围下于11月2日晚沿滇缅路向芒市溃逃。1944年11月3日晨远征军收复龙陵。
黄杰将军在评述龙陵战役时写道:“自1944年6月5日到11月3日,为龙陵之战。此役我曾经过三次攻略,敌亦曾经过两次增援反攻,为全战役中时间最长、兵力最多、战斗最惨烈之会战。计敌共死伤10620员名,我军共死伤28384员名,约1与2.7之比。”
1945年1月27日,在欢呼声中,中国远征军与中国驻印军及盟军会师于芒友。
滇西战役从1944年5月11日开始,至1945年1月27日结束,历时8个月16天。日军第56师团全部被歼,第2师团及第53师团被歼一部,死伤、被俘共21057人。中国军队出动7个军14个师和其他特种独立团共16万多人,伤亡、失踪共67463人。日军与远征军的伤亡比例是:1:3.2。
1945年1月28日,中国远征军与中国驻印军在中印公路经过的一个小镇——苗斯举行会师典礼。中国远征军在通往祖国的路上竖起白布横幅:“欢迎驻印新军凯旋回国!”卫立煌长官、索尔登总指挥、孙立人军长、黄杰总司令站在旗杆下面。卫立煌致词“今天是会师东京的开始。”索尔登将军说“到东京会师去,让两国的国旗飘扬在东京上空。”他们的讲话被士兵们的呐喊淹没了。会师典礼之后,中国远征军便启程回国。中国驻印军为确保中印公路安全返身攻打腊戌。一场令世界注目的持续了3年之久的滇缅战争就这样结束了。(周勇/撰文●陈祖(木旁加梁)/供图)
责任编辑:董明强 浏览次数: 139
clq
我觉得轮回这个词真是说得好啊。对比一下我们当今,怎么似曾相识的感觉。
NEWBT官方QQ群1: 276678893
可求档连环画,漫画;询问文本处理大师等软件使用技巧;求档softhub软件下载及使用技巧.
但不可"开车",严禁国家敏感话题,不可求档涉及版权的文档软件.
验证问题说明申请入群原因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