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用户中心() [退出] 后台管理 注册
   
您的位置: 首页 >> 军事文摘 >> 主题: [整理转载]15-18世纪欧式横帆船发展简史(完毕)     [回主站]     [分站链接]
标题
[整理转载]15-18世纪欧式横帆船发展简史(完毕)
clq
2007-6-26 16:30:09 发表 编辑


[图片]

图8-克拉克船的圆形船尾(左)与盖伦船的平船尾(右)。

后期克拉克船上体积庞大的船楼降低了它们的航行性能。最早的盖伦船也有这种问题,不过已经有了改进。盖伦船的艏楼从艏柱正上方的位置稍向后移,,艏斜桅从其前部伸出,这减少了风吹向艏楼、且造成船只意外转向的可能,使盖伦船能更贴近风向,即以与风吹来方向成更小角度行驶。

另一项新的构造是船头(head),位于艏柱上方,艏楼之前,延伸到船艏斜桅下,向前渐细,尖端有个装饰的船首像。这地方可充作船员的厕所,因为排泄物可以直接掉入下方的海里。即使今天,水手的俚语里“头”一词指的仍然是厕所。

clq
2007-6-26 16:30:28 发表 编辑

[图片]

图9-十六世纪晚期的四桅平顶盖伦船。

1575年建造的“复仇”号(Revenge)改良型盖伦船的出现将风帆战舰的机动力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英国式的盖伦帆船尺寸较小,上层建筑较低,老式船上高耸的船楼变低了,也就是“被削平”,因此称作“平顶式”(raze-built),拥有较长较纤细的船体和改进过的帆具索具,使用远距炮击战术,而与此同时,西班牙人仍然依赖接舷战术,这种得自罗马时代的战术需要船上搭载很多人员,因此他们更多使用巨大但不灵活的船只,上有老式的高耸船楼,从船楼上向敌船甲板投射火力。因此英国人得以用新式的帆具和火炮压倒其笨拙的对手,使他们没办法登舰肉搏,并利用这些优势在1588年击退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加装更多更重的火炮,以及增加运载能力的需要催生了在水线附近较宽、但越向上越往内缩的船形,这使得装在两舷的火炮能尽量靠近船体中心线,增加了船只的稳定性,同时向上渐窄的船体也使得敌人登舰肉搏更加困难。特别是荷兰人,他们建的船只底部平坦,可以在荷兰近海的浅水中自如航行。

clq
2007-6-26 16:30:52 发表 编辑

[图片]

图10-十六世纪晚期西班牙盖伦船上的船尾廊台。

在盖伦船,特别是大型盖伦船上出现了围绕着整个船尾,有时甚至延伸到主桅索环(chain,桅杆侧支索与船壳连接的部分)处的露天阳台,也即船尾廊台(gallery)。后来这种船尾廊台的部分或全部被加上顶盖遮蔽起来,这一做法最早是从荷兰船上开始的。当它封闭起来时可以当作官长的厕所,后来更变成为官长舱的一部分。船尾廊台将会一直是帆船船尾颇有特色的部分,并延续到十九世纪。

用于操作长长舵杆的垂直杠杆和为舵手看帆开的天窗对操船帮助很大。这支杠杆将渐渐延伸至露天甲板上,并在十八世纪时被更容易操作的舵轮所取代,一直沿用到今天。

这个时期的帆具发展主要是将鼓得满满的大帆改成较平绷的样子,这加强了航行能力并使船只能更好地顶风行驶,最早为英国海军所引入。辅助帆的使用扩展到了前桅帆和下后桅帆。

在1570年左右荷兰人首次发明了可降式上桅;它可以沿着下方的桅杆滑下,一直到两根桅杆在甲板上紧靠着竖立为止。这项发明很快传到其它国家,最后使得上桅帆的尺寸逐渐变大而下方的帆则跟着减小。

clq
2007-6-26 16:31:35 发表 编辑

[图片]
图11-十六世纪晚期位于艏楼前方的前桅(左)和十七世纪早期位于艏楼上的前桅。

17世纪初,曾经远在艏楼前方的前桅向后移动,穿过艏楼上甲板竖立着。

clq
2007-6-26 16:33:43 发表 编辑

[图片]

和图12-后桅三角帆上的后桅上帆(左)和艏斜桅帆以及艏斜桅上帆

在1620年左右,在后桅的大三角帆之上出现了方形的后桅上帆,取代了不实用的三角后桅上帆。这使得这类船只被称作护卫舰(frigate),注意后来仅有一层全炮甲板的风帆战舰也被称为护卫舰,别搞混了。

同时,大船上仍然高耸的艉楼使得船艏为了平衡而需要更多的帆,于是船艏斜桅上的旗杆发展成了艏斜桅上桅,挂上了艏斜桅上桅帆(sprit-topsail)。虽然在使用上很不方便,它仍然使用到艏三角帆(jib)登场为止。船艏斜桅的上方也出现了桅楼,显然当时所有的桅杆除了最顶端外,每一段的端部都已经安装了桅楼。

就像那些金碧辉煌的克拉克船一样,盖伦帆船也变成了“炫耀之船”。法国1626年建于荷兰,当作新扩张的法国海军模范的“圣路易”号(Saint Louis)和瑞典建于1627年的“瓦萨”号(Vasan)都是在荷兰海军工程技术的帮助下建造完成的,俄罗斯、德意志和丹麦也学习了荷兰人的经验;英国的“皇家亲王”号(Prince Royal)则是由造船大师菲尼斯•庇特(Phineas Pett)在1610年建造的。所有这三艘船都搭载了大量的火炮,有着丰富豪华的装饰与雕刻。瓦萨号的覆灭或许便是肇因于重炮的份量,1628年这艘头重脚轻的船在它处女航出发没多久就沉了,333年后才重新打捞出水,保存的状况较佳,为它建造了专门的一个博物馆。

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中,横帆船的形式与外观多多少少直接源自盖伦船──在一般配置、结构与帆具上它们当然会有所改进,但船楼的形式、前伸的船头、桅的配置与功能则延续到了最后一艘全装帆船上。

clq
2007-6-26 16:33:55 发表 编辑

四、工巧的设计、新的战术:十七世纪中期的战列舰

十六世纪晚期,随着海战战术从接舷肉搏和近距离混战变为远距离的炮战,改良让火力更加集中的战术就显得十分必要了,而将战斗舰只列成一长串的战列线(line of battle)是个明显很好的解决方法。这种方法需要威力更强大的火炮,更稳定的火力投射平台,以及更坚致的船壳,自此战列线一直是主要的舰队作战战术,直到下个世纪突破战线战术(line-breaking)的出现。

clq
2007-6-26 16:34:20 发表 编辑

[图片]


图13-十七世纪晚期的一级战列舰。

从本世纪中期起,大型的三甲板战列舰(three-decker,具备三层全装炮甲板)开始加入欧洲各国的庞大海军,舰队战舰变得更重了,也使得原来较小的舰只在舰队作战中处于不利地位。于是在1653年英国海军部的《战斗指导》(Fighting Instructions,这本书同时也引进了战列线战术)中,根据舰只的大小与职能将战舰分成六个级别:

战列舰︰

•一级舰 ─ 90门炮以上的舰只,三层甲板,主力舰队旗舰。
•二级舰 ─ 80门炮以上的舰只,三层甲板。
•三级舰 ─ 54门炮以上的舰只,两层甲板,战斗舰队的中坚。

下面的级别被视为太“脆弱”而不宜加入战列线中︰

•四级舰 ─ 38门炮以上的舰只,单层炮甲板的护卫舰;这种船只是为了适应多样性的任务而发展出来的,这些任务包括在主力舰队前方侦巡、在舰队之间送信、执行护航任务或进行私掠活动。
•五级舰 ─ 18门炮以上的舰只,如轻护卫舰(corvette),可以划桨推进。
•六级舰 ─ 6门炮以上的舰只,舰队中的小型辅助舰或者交通舰。

随着战术的发展,战舰形制也开始变化。船尾形状再度回到一百年前曾废弃过的圆弧形。早期的方法是,内部甲板沿着外部船壳(wale)的弧线水平裁切,在船壳外凸出一束束的厚木条;这种方法现在被平直的甲板所取代,炮位突出于船壳甲板的弧线之外。

相对法国战舰来说,英国战舰上的火炮与帆具太多了,结果是在外洋中法国战舰更适合作为火炮发射平台。实际上,当法国人将掳获的英国战舰编列在他们自己的舰队中时,他们将许多火炮拆除以使其更具适航性和战斗力。但另一方面,法国船只上侈张过盛的巴洛克式饰板又会严重降低船只的适航性。此外,法国船还在船首和船尾装有大量小炮(chaser),用来在万一无风的情况下对付地中海的划桨大船(galley)。荷兰人建造的船只则较轻巧,吃水较浅(肇因于荷兰的海况),具有极佳的机动力但在战斗中较脆弱。

clq
2007-6-26 16:34:41 发表 编辑

[图片]

图14-船舯顶盖结构的发展:十六世纪正中部有纵架的过道,其余部分为椽条加保护网(左)、十七世纪的格栅盖(中)和十八世纪两边架舷侧过道,中间为椽条的结构(右)

船舯(waist),也就是船艏楼与船尾舱之间的空间上有一定的顶盖结构,最早在十六世纪世纪是覆盖椽条,椽条上可加盖保护网;后来完全以木制格栅取代。到了十八世纪,船舯上沿着船舷边架有舷侧过道(gangway),而其余部分则跨接着椽条,椽条上可以用来安放小艇。

当这个世纪即将结束时,装饰着笨重徽纹的高耸船尾转变为较低的建筑,提供了更好的平衡稳定性,使得操船更容易。

早在十七世纪初,帆装的发展便已经开始出现一些趋势:中桅帆持续增大,最终超过了主帆的尺寸。可缩帆(reef)重新出现了(可缩帆于十三世纪首次出现,然而到了十六世纪初曾经一度消失),它可以根据天气状况,随时收起或放下帆的一部分,这样帆的适应能力增强了。在商船上,过多的帆需要大量人力操纵,而较少的船员就意味着更多的利润,因此上桅帆被撤除了,仅仅操作主帆与增大了的中桅帆。

这一时期船帆的“陡峭度”,也就是上下帆的宽度差别逐渐变小了,十六世纪时相对较小的上桅帆变得越来越大,而这个发展的势头将持续到下个世纪。

副翼帆(studding sail)的出现使得大幅增加船帆受风面积成为可能,不过类似的装置至少在一世纪前已为人所利用。它可将额外的帆桁和副帆从主帆桁与中帆桁上伸出。

另一种新的帆具是1670年左右出现的支索帆(staysail)。顾名思义,它们是加装在从前方支撑桅杆的支索(区别于侧支索)上的。它们首先加装在桅间的支索上,稍后则像艏三角帆(jib)一般也出现在船艏斜桅的支索上。支索上密密麻麻的转帆索、帆缘索与艏斜桅上桅的出现使得加装支索帆变得相当困难,不过到下个世纪末为止,支索帆已经占据了船上所有可用的支索。

1637年菲尼斯.庇特(Phineas Pett)所建的巨大的“海上主权”号(Sovereign of the Seas)号(重建后被重新命名为“皇家主权”号Royal Sovereign)不仅装备着截至当时为止最完备的帆具,其中甚至包括最新式的顶桅帆(royal sail),还在其三层炮甲板上配备了100门炮,甚至能在一个半世纪后,在法国大革命时代的英国舰队中占有一席之地。

海上主权号是英国第一艘圆弧船艉的似盖伦型船;法国与荷兰则保留了平的船艉,直到下个世纪才开始在船尾饰板下采用圆形的船艉。

clq
2007-6-26 16:34:56 发表 编辑

[图片]


图15-十七世纪早期的荷兰浮鹿特小商船。

这个时期商船的样式也有改进。荷兰人发展出了浮鹿特(fluyt/flojt)小商船,它的船身在水线附近较宽,向上则陡然缩减。如此一来载货量不变,但较窄的上方船体则意味着可以少缴税金,因为当时的税是根据船的宽度缴纳的。

商船通常装备着一副完整的普通帆具,通常包括中桅帆,在较大型的商船上甚至包括上桅帆。商船上一般还有五花八门的火炮,虽然缺乏经常使用和船员的炮术训练使得它们不过聊胜于无。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传说中的西班牙运宝大帆船(treasure galleon),它们装载着来自加勒比海和菲律宾的的财富,驶回西班牙送入国王的金库。在这些重装配备的巨型武装商船旁边还有为数众多的护航军舰,军舰上有众多的士兵和精良的武备。

荷兰东印度公司也派遣强大的武装商船队到他们位于东印度(印度尼西亚)的领地,载回当地种植的珍贵香料。这些船只要装载众多的船员,因为航程很远,一程持续数月,死亡与生病的船员总是很多。防御海盗或者与敌对的海上势力对抗也需要更多的人。在战时,这类武装船只和战舰一样都会数量倍增。

clq
2007-6-26 16:35:13 发表 编辑

五、全装帆船的出现及最后的风帆战舰:十八世纪的全装帆船(Full-Rigged ship)

在1600年代广泛的发展后,18世纪的船只发展限制在更广范围内使用新装置,以及诸如给水线下船壳包铜皮等改进上。船壳包铜这防止了藤壶之类的水生生物附着在船壳上增加航行阻力。在早先的时代里,水下的船壳被涂上牛脂、硫磺、铅白与碎玻璃的混合物以防止啃蚀木头的船蛆附着。在北方海域航行的船只则在船底涂上沥青或焦油以达到同样的目的。

构成船壳形状的骨架的建造方式演变自早期利用树木自然的生长弯曲,将木材的末端部分紧束在一起。为了让骨架更坚固,船体的每个部分都以接榫重叠搭上,这种方法从十八世纪早期便已开始运用。

顶桅帆的使用变得更加广泛,同时这个时期帆具的家族还引进了更多的新成员加入。


总数:22 页次:2/3 首页 << 上一页 下一页  >>  尾页  
总数:22 页次:2/3 首页 << 上一页 下一页  >>  尾页  


所在合集/目录



发表评论:
文本/html模式切换 插入图片 文本/html模式切换


附件:



NEWBT官方QQ群1: 276678893
可求档连环画,漫画;询问文本处理大师等软件使用技巧;求档softhub软件下载及使用技巧.
但不可"开车",严禁国家敏感话题,不可求档涉及版权的文档软件.
验证问题说明申请入群原因即可.

Copyright © 2005-2020 clq,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桂ICP备15002303号-1